浅论《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

2022-05-29 20:0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浅论《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计



苏轼曾这样评价诗情画意鼻祖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是高度统一的,结合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笔者融入设计了诗意画廊这个教学模式,渗透审美课堂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诗意的画卷里徜徉,品诗中之画,悟画中之诗,真正走进诗画语文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把中职阶段的语文阅读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接受性阅读、欣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其中欣赏性阅读特指文学作品的欣赏,其中包括诗歌欣赏。《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人文性,这首诗主要涉及到青年的理想抱负、远大志向的主题;二是经典性,这是毛泽东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是中职新生的卷首语;三是审美性,这首诗体现了悦耳悦目的意象美、悦心悦意的意境美、悦神悦志的意韵美。

笔者授课的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美术专业的学生,刚入学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心,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分析笔者授课班级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别:一部分不愿读诗,这些学生不喜欢诗歌,尚未得到诗性光辉的照耀;一部分不会读诗,这些学生喜欢诗歌,但在诗歌的理解上缺少感悟;一部分不会品诗,这些学生能够大致读懂诗歌,但难以体会诗歌微妙的情韵。所以,笔者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增添文化的积淀。

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资源,在现在的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所以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整合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四个方面整合教学资源:一是与生活资源整合——进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变枯竭为鲜活、变苍白为丰富、变无力为活力,在课堂上把握好生活这把金钥匙;二是与学科资源整合——有效链接。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有很多交叉的领域,语文和美术在性质和内容上是相容的,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生活即美术大美术思想;三是与德育资源整合——拓展延伸。围绕青年、理想的主题,与学校的德育活动有效整合,丰富学生课堂内容,拓展课外活动,课内外有效链接,内化教育意义;四是与信息资源整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f1825c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