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

2022-12-08 00:00: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大学

读《大学》有感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

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

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252b4c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