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介绍

2022-04-14 13:0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介绍》,欢迎阅读!
苏轼,介绍

苏轼(10371811018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



苏轼生平年表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苏轼评价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苏轼、王安石、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三人生于同一时代,斯为中国文坛之大幸!然,又是中国政治之大不幸! 三个人几乎都被推倒政治的波尖,所以,个人的功名进取、治国平天下心理,必定是相互排斥,不能达成一致!人之自私性于此可见一斑。况且,政治的解决办法,恰恰是多方面的,不过各执一端耳!

三人同为欧阳修所提携,为范仲淹和曾巩赞赏。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真正反目在王安石拜相之后。王安石推行新法,不料,过去的朋友之司马光,一反常态,变成激烈的反对派和保守派。从此可见,朋友之间的裂痕,往往不是发达者的张扬,而是不发达者的不平。王安石对待司马光,也还算是客气,遣送到翰林院,让他编订史书了。

如果王安石变法能够成功,中国将呈现另外一局面。 待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拜相,于是尽废新法。 两人之间矛盾可谓不可调和矣!

在两人之间的苏轼,显得更加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变法者已经有王安石,保守者已经有司马光,而苏轼的天才不再王安石之下,更是远远超乎司马光之上。于是苏轼的行动就有些可笑而可惜,王安石时代他守旧(苏轼开始的时候也是变法的支持者。到了他回家丁忧的时候,看见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就开始法对变法了),到了司马光时代,应该是司马光的朋友了吧?可是苏大学士又皱着眉头说话了:我觉得新法也挺好的! 于是无论王安石时代还是司马光时代,苏轼被贬来贬去,周游了半个南中国,也留下来不朽的作品。

往事忘矣,斯人远矣!

没有天才的中国是悲哀的,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才的中国,同样可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06617d3968011ca300918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