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教案

2023-01-31 10:0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问与智慧教案》,欢迎阅读!
学问,教案,智慧

学问与智慧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

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了解作者。

三、积累本篇文章字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寻找论点和分论点。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 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师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字幕出示: 中心论点: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2节)


学问离不开智慧(34节) 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6节)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56节) 四、分层理解课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介绍论证方法的判断方法: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 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 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分析第1段、第3段和第5段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这些比喻贴切,主要目的是使得论证更形象,是我们对学问与智慧的内涵了解得更清楚。初步感知学问与智慧的不同。 2)比较第三节与第五节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

第三节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作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将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的联系。

第三段与第五段的顺序能交换吗?为什么?

不能交换。因为学问是智慧的基础,智慧是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学问。作者强调的是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五、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读、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e0ed4b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