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亦家园

2022-04-23 11:32: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亦师亦友亦家园》,欢迎阅读!
家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亦师亦友亦家园

作者:翁还童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0年第08

200911月底,我有幸参加了《江西教育》重点作者会,有机会和神交已久的编辑老师及文友共叙情谊,把酒言欢。回想自己与《江西教育》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便有一种温暖充盈心间。《江西教育》对我而言,可谓亦师亦友亦家园。

说她是良师,是因为她的权威性、指导性,对我的工作有莫大的帮助。长期在教育行政机关从事办公室工作,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就必须经常阅读一些权威教育期刊,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江西教育》是我每期必读的刊物之一。2008,《江西教育》改为旬刊,增加了综合,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更有针对性了。在良师的指导下,我负责的教育调研和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农村税费改革后,《江西教育》推出了一系列关于税改后农村教育何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探讨文章和实践典型,对我启发很大。2002年暑假,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就了《农村教育如何应对税费改革》一文,此文在九江市党委系统督查专报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江西教育2004年第19期刊登的特别报道《把山乡的铜鼓擂响──铜鼓县农村山区寄宿制学校办学纪实》,可以说对全省山区如何办学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山区教学网点分散,办学效益低下,以武宁县为例,当时一师一校的网点达到203,最小的网点只有3个学生,这些网点都是民师转正的老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根本留不住招聘来的正式教师。所以,举办寄宿制学,走集中办学之路是唯一选择。2005,我撰写了《关于农村中小学网点撤并情况的调查》一文。此文在九江市委督查专报大赛中被评为一等奖后,武宁县教育局又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到铜鼓县参观,举办寄宿制学校集中办学成为大家的共识。到2009,武宁县一师一校网点撤并了一大半,目前只剩90个。长期与《江西教育》相伴,使我捕捉教育问题的能力大为提高。 说她是益友,是因为她的朴实性、草根性对我的创作有很好的激励作用。《江西教育》十分重视基层的需求。因为她贴近基层、贴近读者、贴近实际,所以她十分注重基层的稿件。她懂得这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花朵常常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所以,编辑们不辞劳苦,披沙拣金,从大量的自由来稿中选发优秀稿件。我在《江西教育》上发稿,是从豆腐块开始的。2006年初夏,经一位校长介绍,我到一所山村教学点看望一位老师,这个教学点在九岭深山,14个学生,三个年,大部分学生住校,却只有一名教师一间教室,老师既要上课,还得为学生煮饭,更要照顾孩子的起居,十分不易。这位老师就是武宁县罗坪镇洞坪村群峰教学点的卢咸国。为了写好这个人物,我在山村住了两个晚上,最终写出了《深山红烛分外明》的长篇通讯。编辑部收到稿件后,特意派摄影记者饶良平到学校为卢咸国拍了两张照片。结果,卢咸国成了《江西教育2006年第9期的封面人物,该期杂志同时刊发了我写的长篇通讯。此后,我便经常在《江西教育》发表长篇通讯。在参加编辑部召开的座谈会之前,我与所有编辑素未谋面,但他们又分明是我的知音。刊发在200978期合刊的拙作《背着书包上学堂》荣获“60年的教育记忆征文一等奖。从在《江西教育》发表简讯到发表消息,再到发表通讯,再到发表文学作品,我也因此实现了从一个文学爱好者到省作协会员的飞跃,自己所从事的教育调研与信息宣传工作也连续十多年来得到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f6c092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d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