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离骚》屈原自报家门诗句的深层意蕴

2023-03-09 01:0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析《离骚》屈原自报家门诗句的深层意蕴》,欢迎阅读!
屈原,自报家门,试析,离骚,意蕴

试析《离骚》屈原自报家门诗句的深层意蕴

试析《离骚》屈原自报家门诗句的深层意蕴

就广大研究者对《离骚》开头这几句诗的忽视进行论述,首先阐述这几句诗的重大作用,接着阐述屈原与颛顼与伯庸与楚国的关系,最后阐述屈原生辰的深层含义。屈原颛顼伯庸楚国生辰

很多读者和研究者以及教古典文学的教师都认为《离骚》开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几句很乏味。古典文学教师教到这里时,都是仅仅就字面进行简单的诠释呈现给学生,觉得就够了,总认为屈原这一自报家门的陈述,像是现代人填履历表一样,非常枯燥,没有什么值得研究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价值。其实这几句对屈原和对《离骚》都非常重要,它们是全诗的重点句和灵魂句,对诗的内容和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出屈原具有爱国的赤诚之心和内质美的本质,是贯穿全诗的思想和情绪。所以我认为这几句诗很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层次的分析。

一、屈原与古帝高阳的关系

屈原说他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 “高阳”是颛顼当帝王时的称号,楚国人都把颛顼当作自己的祖先。当时楚国有屈、景、昭三大姓氏,屈氏是楚国的三大姓氏之一,所以屈原认为颛顼就是自己的祖先。屈原同时认为自己既是祖先生命的延续者,也是其情操和灵魂的承载者,祖先的灵魂就是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灵魂就是祖先的灵魂,古帝高阳具有美好的心灵,屈原也必然有之。屈原的内质美不是推理出来的,而是祖上承传下来的一种互相渗透关系。屈原非常看重自己与颛顼的这种关系,因为他很注重自己的高尚人格培养和美好内质塑造。由于他与颛顼的这种互相渗透关系,他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高尚和内质美好,他坚信自己的人格不可能低下,内质不可能变坏,如果他失去了个人人格的高尚和内质的美好,他就另类了,异种了,也不配为颛顼的子孙了。由于有了这种强烈的意识感,人自然就有了自尊、自爱、自重之心。


“朕皇考曰伯庸。”这一句,“朕”即“我”(在秦朝以前即“我”,秦朝以后为“皇上”之意),“皇考”一般理解为“父亲”,在这里可以理解“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名字,但也有人认为“伯庸”是楚国的太祖,父亲亦好,太祖亦好,反正都是屈原的先辈,是屈原敬仰的人。屈原在这里不是介绍自己的身世,而是包含着这样的意义:颛顼是我的祖先,是一个非常有德之人;伯庸是我的父亲或太祖,也是一个非常有德之人,我也跟他们一样,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绝对不与你们这些佞臣同流合污的。还有一层意思是:屈原认为,我`祖先颛顼和我的父亲或太祖以及我都是楚国人,楚国就是我的命根子,我永远热爱我的楚国,楚国与我同命运。可见,前辈给晚辈一个好榜样是起到正能量的作用的,晚辈也往往为前辈的高尚而骄傲自豪,从而更加积极向上。

二、屈原与楚国的关系

颛顼既是楚国的祖先也是屈原的祖先,这就使屈原在下意识中与楚国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屈原与孔子不一样,屈原热爱自己的祖国(楚国)非常赤诚,而孔子并不忠于自己的祖国(鲁国),而是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周游列国,另找自己的出路——游说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以便获得各诸侯国君主的赏识和采纳,以求获得赐予官位。屈原无论是在其内在意识上还是在其实际行为上都与楚国构成一种坚不可摧的整体,楚国的命运就是他自己的命运,楚国好他则好,别人伤害了楚国也就是伤害了他,楚国被攻打沦陷,他的精神也就被打垮和崩溃。据史料记载:屈原受谗被去职被流放后并未自杀,而是在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他看到楚国的政治腐败,濒于灭亡,自己又无力挽救,个人的政治理想已无法实现,遂含恨投汨罗江。就在秦军攻破楚国的郢都,楚国将灭亡之时,屈原的内在意识和实际行为就是自杀,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安排的,自己投江自杀是顺应上天的意志的,是符合天理的行动的。这就证明屈原一生都与楚国结成一种非常紧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屈原的爱国主义绝对不能理解为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儒家的忠君爱国是君臣伦理关系,君主代表国家,而且国家是君主唯一一个人所有的,其余的成员都受君主残酷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ee2853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