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教案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2022-12-31 16:0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野望》教案5(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欢迎阅读!
上册,人教,教案,语文,年级

《野望》教案



导入一(复习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作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1.边塞诗;2.写景诗;3.送别诗;4.游记诗;5.思乡诗。



1.作者简介

(1)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交流背景

(1)《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万荣)之时。

唐诗的格律

到了唐代,格律诗兴盛起来。律诗共八句,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对偶)仗的特征是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等。



学习《野望》 ()整体感知

(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思考下列问题。 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地点: ,时间: ,事情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用到山对树、 , 4.颈联描写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 【交流点拨】 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东皋 薄暮 3.

4.牧人赶着牛羊,猎人骑着马带着许多狩猎所得,回家了。 ()深层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3.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交流点拨】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3.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品析语言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情——景——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4c17a1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