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

2022-03-25 14:55: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傩戏》,欢迎阅读!
傩戏





看书遇到一个字“傩”不认识也不会读,找来字典查查它读音是(nuo)字意是迎神赛社,驱逐疫鬼。旧时有个傩神,他是负责驱除瘟疫的神。在医疗和文化很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傩神的香火是很旺的。在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总是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在庙宇宫殿里,虔诚的跪在他的脚下,默默的对傩神诉说着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期盼。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长治农村的一段经历。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有个研究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学者叫乔键。他要在太原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他委托学校录制有关长治地区农村迎神赛社,驱逐疫鬼的民俗活动录像资料。

那是在离长治市区不是很远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座宫殿,里面供奉的是一位仙姑,每当仙姑过生日的时候,都有隆重的庆典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有一整套的程序,要持续好几天。

祭祀活动前,要请艺人,达起彩棚,用纸扎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卉,用面食做出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的各种供品。还用纸扎和面塑做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民间乐户们穿着戏服,在彩棚前演奏着娱神的乐曲。有《百鸟朝凤》《下南唐》《打金枝》等等。演奏的乐曲细细听来,有时像鸟鸣,有时像人在细细诉说,有时又像刮风下雨,猿啼马鸣。惟妙惟肖。他们不仅演奏,还有动作表演,吹唢呐的,有时同时吹


着四只吹唢,有时把唢呐的咪咪从唢呐上拔下来含在嘴里吹。梆子的,表演时就如同在跳舞。他们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还有一个是八十岁的老人,他们表演时的那种陶醉和忘我的神情,到现在我都难以忘怀。

祭祀活动的程序包括请神,迎神,安神,娱神,送神。请神是由村里的族长和祭祀,神汉等人到村口,对着大地和天空,读请神祭文。说某一时辰请某神到某村,接受人们的祈祷和供奉。迎神是到了接神的时候,人们穿着戏服,带着面具抬着轿子,敲锣打鼓地到村口迎接神的到来。然后再把神请到村里的宫殿里。神是给请来的神洗漱上茶,供奉祭品。族长神汉等人读祭文,向神汇报这一段时间人间的情况。娱神是由艺人们在宫殿院子里吹拉弹唱和在大殿对面戏台上由村民们演出的院本戏。送神是祭祀活动结束时送神上天,和迎神一样,人们穿着戏服带着面具抬着轿子,敲锣打鼓的把神送到村口。

参加祭祀活动的人都是村里的村民,不论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小的,他们都是自愿参加,没有任何报酬。服装和道具都是村里的人集资购买的。祭祀活动的面具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大头娃娃,和西藏的面具相似,有的面具像鹰头,有的面具像马脸还有的面具像猿猴。看着这些面具总感到有些神秘。村民们演出的院本戏,并没有剧本和固定的演员,戏的内容大多是伦理道德,家长里短,和三国演义。一般来说戏都是三折戏。他们的演出型式是从台上演到台下,从院里演到村口。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融合在


了一起。有时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观众。这种戏就是傩戏。 迎神赛社一般情况下和庙会是连在一起的,这个村庙会的香火是很旺盛的。庙会当天我看到这样一幕情景。三个大约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一律头帼白毛巾,身穿蓝色对襟盘扣大褂,长度盖住了屁股。下身穿黑色的灯笼裤,打着黑色的绷腿。脚是像粽子大小的三寸金莲。她们穿的衣服就如同军装一样的整齐。她们迈着小脚,扭动着身躯排成一队,翻越一座不大的小山包。向着庙会艰难的走着。村里的主要街道两旁,早早就被做生意的小摊占的满满的,大街小巷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流。

现代的传媒方式和传播技术使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都消失了。我记的余秋雨写的《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原始形态的演剧方式傩戏,傩舞还在中国很多边远贫困地区保留着。像长治农村的这种民俗活动能够保留到今天,使我们能够看到民间质朴的表演,实属不易。

二零一二年十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aa233a83c4bb4cf7ecd1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