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终南望余雪》祖咏唐诗鉴赏

2022-10-19 22: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唐诗】《终南望余雪》祖咏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南望,全唐诗,唐诗,鉴赏,余雪》

【全唐诗】《终南望余雪》祖咏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咏雪诗。此诗主要描写终南山的余雪,通过山峰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景色虽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冻。全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练含蓄,朴实俏丽,意境清幽,给人以清新之美。 【原文】 终南望余雪⑴

终南阴岭秀⑵,积雪浮云端的。 林表明霁色⑶,城中增暮寒。 【注解】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阳。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白话译文】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云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热情高涨阵阵轻寒。 【创作背景】

这就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述,祖咏年轻时回去长安参加考试,文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下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过后思索了一下,写下了四句就吕雄了。他深感这四句已经抒发完备,若按照考官建议译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存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使他改写时,他还是秉持了自己的观点,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赏析】 此诗所载《 全唐诗


》卷一百三十一。下面就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就是盼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亲见的自然就是它的“阴岭”(山北叫作“阳”);而且,惟其“阳”,才存有“馀雪”。“阳”字越下很清楚。“秀”就是盼中税金的印象,既歌颂了终南山,又带出下句。“积雪浮云端的”,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沉”字越下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将沉在云端。这就是说道:终南山的阴岭高于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于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亮下寒光闪闪,正散发出“沉”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提及阳光呀!”这里就是没加,但下句却并作了补足。“林说明霁色”中的“霁色”,所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抹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的”一句写下了终南山高耸入云,抒发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挑选的就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道“林说明霁色”,而不说道山脚、山腰或林下“清霁色”,这就是很费和斟酌的。“林表”顺“终南阴岭”而去,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清霁色,说明西山已顶戴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点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

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淋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阔”等同列,称作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5d3526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