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393]

2022-04-08 00:07:3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393]》,欢迎阅读!
老山界,教学设计,393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坚强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用回忆录的形式,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一遍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提示: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本文是如何这样安排的?

明确: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本文分三部分,起因: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1段) 经过: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结果: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


34段) (三)课文探究

1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呢? 明确: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并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总结: 由上表不难看出,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队伍走走停停,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之险峻难走,表现了红军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

由上表还能得出,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3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下面,请同学们再细读一遍课文,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其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这些描述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揣摩生动描写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明确: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场面描写


1)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明确:字奇观(1319节)

2)思考讨论:这两段写出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何种精神?

明确: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写出山的曲折;写到只见火把排成许多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险峻;再写走到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以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这两段描写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反映了红军在艰难征程中昂扬奋发的精神境界。

4、揣摩景物描写

1)找出最精彩的一段。明确: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23节)

2)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寂静。 4)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 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全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23节。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3《老山界》学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916cf850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