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2024-01-29 03:0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欢迎阅读!
文化,简析,民族文化,地域,风格

简析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胡文慧

摘要:

文学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代表着作家的创造性在文体创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作家必定处于某种文化氛围之中,并深受文化氛围的影响。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对作家文学风格的影响是显著并且不容忽视的,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

文学风格 时代文化 地域文化 民族文化

引言: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风格是文学发挥其影响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对读者的意识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且也是他们获得享受感的源泉。了解时代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理解和分析作家的文学风格,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波兰思想史家符·塔达基维奇曾说:文学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它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古今中外,很多著名作家的文学风格及其文化风格的变化,都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古代,先秦诸子散文那种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的特点,正是那个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所留下的印记。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就十分典型,她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呈现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具有了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由此可以见得,作家文学风格的转变往往也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时代特征最终会在语言层面上体现出来。如“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体”,与“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盛唐体”,在语言风格上就判然有别。在西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的体验,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三个不同的时代


阶段,分别体现在三种不同大类的文学风格上。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并用文学语言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的时代特色,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现了社会现实使人们的浪漫热情和“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而形成了一种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作家也有着反映生活真实性等许多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文学风格。

二、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不同气质、性格的人群,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学统。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在历代中国,文学地域分南北东西,文学风格和流派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例如《诗经》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北方,基本上都是抒情短章,重写实、多比兴,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产生于南方,篇幅较长,多借用神话拟写,善于隐喻,具有浪漫瑰丽的想象。两派文学开创了中国最早的诗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传统,以致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依循两种风格流派的路数行进,如在南北朝时代,北朝民歌刚健爽朗,慷慨激昂,如《敕勒歌》;南朝民歌清新美丽,柔婉含蓄,多有一语双关,如《采莲赋》和《西洲曲》在西方,19世纪的法国作家和批评家斯达尔夫人把西欧分为北方和南方,认为南方人和北方人各有各的精神面貌,其中,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南方气候清新,大自然形象丰富,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感情奔放,大都不耐思考,与女性交往很少拘束,比较安于奴役,却从气候的没和对艺术的爱中得到补偿,北方土地贫瘠,气候阴沉多云,人们较易引起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但具有独立意志,不能忍受奴役,并尊重女性,而盛行北方的基督教更有助于人性的培育,因此,南方文学比较普遍地反应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而北方文学则较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三、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每个独立自主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文学传统,以

及面对世界的感受方式、行为方式,这些属于民族特点的东西必然渗透进该民族的文学作品当中,表现为文学的民族特色、作家的文学风格。即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正如伏尔泰在《论史诗》中所说的:“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象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 在好的译作中,尽管一民族的语言转换成另一民族的语言,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原作的民族特点,这是因为民族风格不仅见诸作品的语言,而且体现在一切方面,如语调、情调、题材、韵味,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精神等等。正如普希金在《短论抄》中所说:“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

中国人历来的宇宙观、价值观、道德观所形成的传统,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迥然有别于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所谓天人合一、思与境偕、中和之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等诸种理念,是西方民族传统中所没有或很少见到的,这也促成中国历代文学卓然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独占一片风光。中国历代山水诗的数量在世界上的无可比拟,这得益于中国诗人的天人合一、思与境偕的感觉、感受方式,连歌德也说:“他们(指中国作家)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的中和性格、克制心理也是在世界人群难寻同类的,所以中国文学更多地体现中和之美,即使有波动、荡,最终也要归于圆满,曲终奏雅,善报恶报各得其所,而很少见到西方文学如莎士比亚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1a83910c22590102029d6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