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虚写”之妙

2023-01-06 01:1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虚写”之妙》,欢迎阅读!
古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诗虚写之妙

作者:王根喜

来源:《中学语文·语文论坛》2007年第07

【摘要】虚写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尤为奇妙。古诗中虚写可传物之神,托情之深,喻志之壮,寓理之趣。 【关键词】古诗;虚写;妙处

虚、实写法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其中虚写在古诗中的作用尤为奇妙。 一、虚写以传物之神 1.请读: 画松 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 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 石桥南畔第三株。

2.赏析:此诗末句言画松之逼真,具体到石桥南畔第三株,似乎过于实指,据此一般人极容易解为实写。其实天台”“石桥在唐诗中几乎作为奇境胜地的同义语而被广泛运用。较为准确地说,应是事实虚用,实景虚写而已,从虚处传画松之神。 二、虚写以托情之深 1.请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赏析:此前二句叙引军中身边实事,而后二句则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多种想象,但诗人撇开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引军二字,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垣间,一丛丛菊花空白寂寞开放着。此处用白描手法虚写想象之菊,已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眷眷企盼。 三、虚写以喻志之壮 1.请读: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赏析:落日二句直承颔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然而读者极有可能以为落日为实景。此便为误解: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怎么可能逆时而转为实景呢?正确的理解应是落日作比喻虚写,实际上就是比喻暮年,从而更能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年岁入暮而壮心不已的忧民报国之志。 四、虚写以寓理之趣 1.请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2.赏析:此诗前两句明写早春草色:远远看去,一片片小草泛着一抹抹淡淡的青绿色,近观之,则青绿之色似隐而不现。诗人观察描写之细切,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细品之,诗人之爱怜欣悦之情,更引人共鸣。这已见诗人实写造诗之妙。后两句由实入虚直言初春小草乃一岁中好之。末句又借助想象盛夏枝叶繁茂的绿柳衬托初春之小草,更是启人遥想,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领悟诗句所暗示的新生事物生命力不可小觑这耐人寻味之哲理意趣。此诗先实后虚的写法使诗路曲折有致,使景、情、理浑然一炉,令人回味绵长。 五、虚写以隐意之丰 1.请读: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2.赏析:此诗题为《社日》,但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尤其是末句家家扶得醉人归,不正面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这种实写醉人归的虚隐社日全过程的虚写手法,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这种虚写手法,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671ace3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