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2022-07-05 23:01: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欢迎阅读!
年前,回忆,十六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语文第十二册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安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文中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言行及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及好处。 同时,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除了使学生借助课文,激起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外,还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另外,本课篇幅较长,我确定分两课时来讲,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交流背景资料;第二课时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文中描写李大钊被捕时、在法庭上言行及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和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掌握了做批注自主学习课文的方法。教学本组课文,要尽可能


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但是,课文描写的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对于李大钊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要想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革命者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课堂上怎样体现以生为本?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呢?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学课文前交流。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危险性及李大钊生平。另外及时补充课外资料。如:李大钊在狱中遭遇怎样的折磨等。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受。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需要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然后抓重点全班交流。

3、在理解“被捕前后”这一部分时,我采用 “有感情地朗读和对比法”。通过指导朗读,体会李大钊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坚决不离开北京所体现出来的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神态、动作、语言以体会他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精神。通过李大钊、敌人及“我” 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使学生体会正面描写人物、对比表现人物、反衬突出中心的妙用,从而学习这种对比写人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在指导学生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时,我采用“引读、寻找发现法”,使学生找到前后照应的语句,了解“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好处,以便在以后习作中应用。 5、指导朗读,以读促悟,受到教育

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通过指名、默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对李大钊的怀念之情;通过教师领读,读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最后用引读把学生带入情境,再一次体会课文情感,总结课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a5b3c58650e52ea551898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