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古诗词意象教学探究

2022-10-06 04:12: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古诗词意象教学探究》,欢迎阅读!
古诗词,意象,探究,心理学,基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古诗词意象教学探

作者:张影

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9年第04

摘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學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理对古诗词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通过与教学中意象分析法的结合,对研究古诗词意象的建构、意象的选择理解及意象空白的取舍具有很强的借鉴性,本文从意象角度切入,运用格式塔理论解读古诗词意象,并探讨其如何运用到实际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意象;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291-01

作为当代西方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格式塔是德文“Gastalt”音译,意译为完形。这是一种反对单个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分析的心理学派,强调经过主体的知觉活动来重新建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原则与古典诗词重视心物无间、知觉体悟和整体思维的内在特点存在共通之处,对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整体性原则与意象的建构

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上,格式塔认为,部分的简单相加或随意组合并不能构成整体,整体应该是超越局部成分相加的新的结构体,它具有局部意义之外的整体信息。而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离不开主体的知觉活动。在格式塔理论中,诗词作品意象被看作一个整体概念,改动任何部分都会影响它的性质,破坏它的完美和统一。“‘意象的建构方式,体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交流、融汇的过程。因此,在诗词的审美体验与意象分析中,所包含的情、理与所蕴含的景、事、物水乳交融,缺一不可。 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28个字,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11个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单独使用时,每个词显得稀松平常,并不会产生多大感染力,但将它们联结在一起,一幅秋日萧瑟图景便随着作者羁旅途中的哀愁、孤冷之情凸显而出,深刻入骨、回环层递,使人心生悲秋之忧意,此时这些意象因作者情感寄予的构思需要而相互组合,其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已远远超出它们本身意义。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意象分析教学时,首先要进行整体建构,然后再进行审美体验,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比喻的,七宝楼台拆开来不过是一堆瓦烁,无美感可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闭合性原则与意象空白的取舍

格式塔闭合性认为:人们通过感知觉作用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人们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迫使大脑皮层紧张地活动,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从而达到内心平衡。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易于唤起自己的个性经验,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把那段被遮蔽的不完满的部分补充完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常使用大量隐喻性意象。根据格式塔闭合性原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激活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和不完满,走向完形,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如李商隐《锦瑟》中使用的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遗珠”“鲛人泣泪”“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六个隐喻意象,使诗境更加朦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困惑于其含义,生出畏难心理,此时,教师可根据格式塔的闭合性原理,引导学生从典故的角度去探究意象,如庄生梦蝶以庄子梦中化蝶及梦醒后蝴蝶不知何往的对比,隐含美好而易逝的虚缈梦境;“望帝伤春以望帝含冤而死魂化为杜鹃鸟日夜啼血的哀鸣,书写无限悲感和矢志不渝;“沧海遗珠”“鲛人泣泪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通过描绘沧海月明之境鲛人泣泪成珠之状与日光煦照下蓝田美玉氤氲之气,形成阴阳冷暖、美玉明珠的对比,由此给学生创造广阔想象空间,引发学生猜想诗人执著追寻的东西是否与爱情、事业、青春有关;猜想诗人是否因这些苦寻的东西给他带来的伤害和苦恼而试图摆脱,从而使学生在意念上感受到多层次的朦胧境界与浓重的怅惘感伤的情思。 3.同构性原则与意象的选择与理解

格式塔心理学同构性原则认为,不管什么事物,只要其力的式样在结构上与某种人类情感中包含的力的作用相似,这些事物就借以表现出人的情感,正如一块碧石,一株垂柳,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异质同构原则印证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即主观情感依附于客观实体,二者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情境去学习、体验意象蕴含之情。如在教授杜甫《登高》时,可播放诗人写作时的背景视频,让学生随着视频走进夔州的特定环境,从而对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天高旷远的峡谷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生出的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意有更深刻认识,为进一步感知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作铺垫。此外,教师要善于分析诗眼,包括句之眼篇之眼。如《琵琶行》以情系事,真切感人,虽诗人同琵琶女的身份、地位有殊,但同有沦落天涯之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找出凝聚诗人情感的句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接着引导学生鉴赏此句,明确其勾联全篇的作用,理解其包含的诗人发乎于内的同病相怜之音。

意象是古诗词创作的灵魂和审美的重要标准,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整体性”“闭合性”“异质同构原则纳人到古诗词的意象分析之中,由此帮助建构格式塔意象,从整体来把握古诗词的风格和思想,诠释中国古代诗词中丰富的艺术意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cd4c1d6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