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与权变结合在管理中的当代价值

2022-12-05 05:4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庸与权变结合在管理中的当代价值》,欢迎阅读!
权变,中庸,当代,结合,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庸与权变结合在管理中的当代价值

作者:高灯明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0

摘要:立足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从方法论高度创造性地将中国古代儒家中庸思想与现代权变思想相融合,寻求其结合点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庸与权变管理价值

一定时期的管理思想基于一定时期管理活动的发展,一定时期管理活动的发展催生着新的管理思想的形成,管理活动动态性与管理思想相对稳定性的矛盾,迫使管理者要不断超越自身、适应新形势,提出管理新思想。中国古代儒家中庸思想强调,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合理适度。现代西方权变思想强调随机应变、权宜之变,“对实际管理工作者并不存在着用方法最佳途径和标准建议。”[1] “各种理论在解决不同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管理问题时都曾有效或正在有效,只要能把握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相应的理论就会有成效。”[2] ,与求相结合,必然产生积极的管理价值。

一、中庸与权变结合,实现了管理价值与管理目标的统一

中庸倡导至诚无息,要求将心性之诚推己及人,实现忠恕之道,《礼记·中庸》中故至诚无诚者自成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要求将内心之诚与外在规律统一实现成己成物、修己安人。为了实现管理目标,管理者一方面要尽己之诚,修已安人,通过领导之诚、职责之诚,影响员工之诚,创造和形成良好的领导部属关系,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积极的管理价值。另一方面还要不断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采取灵活有效的管理方法,以企业内部之诚促进管理方法的更新,以更好地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中庸与权变结合既实现了管理方法的人文性,又体现了管理方法的灵活性,人文性最终促进灵活性,从而提高管理效益。 二、中庸与权变结合,实现了和谐管理与素质管理的统一

中庸之道倡导”,儒家精神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其基本的实现途径,孔子认:“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很少有人能长久地坚持,《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做到中庸处事,就能不偏不倚,中正中和,也就是致中和”,万物就各安其位,蓬勃发展。就是使一切安稳平定,秩序和谐。孔子以'为根本……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中庸之道'……‘'是这个体系的最高理念……‘中庸之道'作为实现'的方法也处处显示着思想的博大精深。”[3] 中庸倡导”,施行于天下,达到内圣外王,实现修齐治平的目的,无疑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管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中庸与权变结合下的是建立在管理者的内在修为和外在环境要求一致性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一种道德的内敛和外在的超越相结合,从根本上促进了管理者素质的提高,“的结合,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进步,和谐管理与素质管理实现了统一。

三、中庸与权变结合,体现了管理活动真、善、美的统一

《礼记·中庸》中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境界既崇尚道德修为又学而不倦,既博广又精微,明白一切事理又恪守中庸之道,中庸有很强的道德本体论意味,作为管理活动永远是动态的,中庸一方面要求自己修身,推已及人,管理者修身、企业也修身”,变另一方面要求员工适应市场、管理者适应市场、企业适应市场,中庸与权变结合,可以实现员工、管理者与企业共同面对市场风险,同进退、共患难,恪尽职守,以企为家,体现管理活动之”,员工尽己之诚,企业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发展进步,体现管理活动之善,企业在激烈地竞争环境中适应市场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方式,立于不败之地,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进步,管理活动的真、善、美融于一体。

中庸与权变结合对管理活动提供一般方法论指导,实现了管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管理活动提升到一种管理的境界和艺术,是每一个管理者不断思考的问题。管理者一方面要把握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因应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左右逢源,无往而不通。”[4] 只有把握中庸思想的方法论蕴意与权变思想的原则,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 孙耀君,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65. [2] 魏延军.权变管理[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17.

[3] 杨庆存.孔子文化思想及现代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 46(2):144. [4]黎红雷. 儒家管理哲学(2)[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0.

作者简介:高灯明(1982-),,湖北武汉人,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哲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d28a58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