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

2022-05-01 15:53: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角形的认识》,欢迎阅读!
三角形,认识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

4.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测量底和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出示一条红领巾让学生说说有什么特征? (是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对红领巾的形状就是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不同点:角的大小不相同,边的长短不相等。

6)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画好后,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2.教学例题。

1)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


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4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①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4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4<6,所以围不成。

②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2+4=6,所以不能围。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3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3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3+4>6 课件演示。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4+4>6 5+4>6 6+4>6 7+4>6 8+4>6 9+4>6 10+4>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10厘米不


能围,可是10+4>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104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4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10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10的和与4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10+4>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完成“想想做做”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怎样可以判断得快?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3.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量一量例题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

2)课件出示人字梁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8)小结:高是从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高画好后要标出直角符号。 4.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阅读并自学“你知道吗?”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阅读,学到了哪些知识?

2)动手操作学具,用吸管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总结。

1.什么是三角形? 2.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3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是什么? 4什么是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366ec8ba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