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音乐,文化]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

2022-04-23 22:27: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类学,音乐,文化]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欢迎阅读!
人类学,音乐,文化,认识

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

在不同的社会属性、不同的文化结构背景,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个人教育经历下,不同人的不同观念会对音乐产生千差万别的理解。便对“音乐到底是什么”或者“什么才能称之为是音乐”提出疑问,通过“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诠释。让我们对音乐有更新更深的认识,更多的对音乐文化关注,对音乐人类学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

多年以来,身边的人们会问到我,什么是民族音乐学?”是专门研究民族音乐的吗?”“是研究民间音乐的吗?”直到学科研究宗旨、重要思想目的在学术界达到共识,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名称在经过以中国本土化命名的多种名称且经历多年争议后,学术界认为音乐人类学”是最折中命名的名称,得到“殊途同归”的认可。再当有人询问起时,对他们讲到,民族音乐学也可称为音乐人类学时,人们便会联想到这门学科与音乐学、人类学有所关联。这也是自音乐人类学进入中国后,学界专家、学者们在多年的努力下,对学科所作贡献让人们的认识得到的改观。

从名称上来看,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与音乐学结合的学科,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学科。但是,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只是称谓不一样,实质上,是同一研究领域的同一门学科范畴。音乐人类学或称民族音乐学,既是音乐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的结合,又同时与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符号学、等等多学科相互结合,具有全观性及多元化的一门跨学科文化研究。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在界定音乐人类学定义上有过一系列科学定位的变化,音乐学”“比较音乐学”又到“民族―音乐学”再到把连字符号取缔的“民族音乐学”直到“音乐人类学”的诞生。随着每个学术名称的变迁,它们各自都有学术上的研究倾向。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范围宽广到研究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音乐事象以及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强调世界性、多样性以及丰富性,并且以全观、多元的理念方法进行考察研究。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文化中亦蕴含着音乐音乐作为文化的产物,通过音乐透析音乐背后文化的深层含义以及所包含的文化故事;反之,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承载、传播与传承;音乐与文化,两者息息相关。

不同的社会的结构和属性,也就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体现的音乐形式结构内容也不同,彼此相互作用,映射出不同的音乐行为。而实际履行音乐行为的是人类,人们有怎样的音乐观念意识,就有什么样的音乐行为表现。不同的音乐观念,便会对“音乐到底是什么”或者“什么才能称之为是音乐”有很多不同的阐述。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音乐之所以被比喻成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像语言、文字似的,有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文本曲式)和表达形式(唱、奏),如:中国的京剧、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有最能贴切阐述心扉的表达功能,成为情感、思想、文化在所需传达内容时的一种载体。

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表达其文化背景、政治理念、内心思


想时,都会借助于音乐来表达、传播、甚至于传承。有的认为音乐是审美,或者认为通过音乐来美感教育。但是,当音乐在一定的特定环境里,可能是对宗教神灵崇拜的渲染,可能是宗族、家族、血脉的传承与维系,等等。音乐不仅仅只是有旋律的音乐,更是传达人文思想意境的更佳媒介。通过音乐为载体,使得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被认识、被理解。有的少数民族在祭祀神灵祖先时,需要唱祭祀歌;播种时,需要唱插秧歌;女儿出嫁时,需要唱哭嫁调;甚至于一些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要通过音乐的口传心授来传承祖谱、家谱等等。

这种不同音乐观念、不同音乐行为,由此产生的对不同音乐(甚至同一种音乐)有不同的理解、认识、看法,其实,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个人、不同文化背景里没有价值差别。音乐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象征,音乐真正要传达的内容价值,是构成所展现出的音乐背后的文化蕴含。所有呈现出的音乐产品让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本体(音乐本体所展现的音乐元素结构以及表现形式如:唱、奏)更应该从中看到更重要的音乐主体(如个人、民族、国家等)背后的文化(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等)

音乐学侧重于研究音乐的体系结构,注重文本上音乐曲式元素的探索。而音乐人类学不仅研究音乐成为产品前的文化影响;音乐本体结构的框架和内部各元素,以及音乐的表现形式(如:唱、奏)以外;更重视产生音乐产品后,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包括社会属性、历史进程、社会功能等方面)来达到由此产生的音乐行为的更深入认识;以及音乐产品对文化的再影响。正如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所提出的“产生音乐的全过程”

音乐人类学在其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田野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田野工作类似于中文里意思相近的“采风”一词,但是,又有别于采风。采风重视在收集一手材料后,应用原材料元素进行再创造。然而,田野工作不是字面上误解的仅仅只在农村乡间进行考察,田野工作的概念和范围相当广泛,一切从事音乐事象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进行实地考察研究,都属于田野调查工作性质,同时包括现代城市中所有音乐活动的考察,如酒吧音乐、街头音乐等。

那么,在田野调查工作中,便会有“局外人”outsider)和“局内人”insider)不同角色的存在。两者对待同一音乐事象,身份、立场不同。“局外人”以观察者身份,并且,要客观不带有主体已固有的音乐体系进入到客体研究中;“局内人”以具体文化当事人身份。查者是局外人,但也有可能是已经在考察时参与、融入其中,成为音乐事象在进行时的局内人。而且,在研究音乐产品背后的文化内容时,要具有跳进、跳出的动态双向交流理性的思维和角色转化。才能更细致深入理解、认识音乐产生的全过程,全面的、多元化的考察音乐与文化与行为的内在深入联系。

在田野调查工作中,音乐事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甚至从未准确说“开始”或者工作从“结束”(因为生活依然继续着,音乐元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虽然停止,但是音乐背后的文化还在一直进行中,一点一滴都是田野工作中文化蕴意的细节)便演绎了一个个的音乐文化的故事。然而,调查者在叙述音乐文化的故事时,也如同故事中的一份子(局内人)。但是,从学术立场上而论,我们观察者还是局外人。田野调查工作结束后,可以以音乐的故事形式来呈现研究调查,有怎么样的音乐文化观念,就会有怎样的音乐文化故事的诠释。音乐文化故事中具有音乐与文化的象征性,音乐文化故事内隐含着文化符号,反应着内在文化体系。


音乐人类学视野下,音乐”与“文化”都尤为重要,音乐中反应着文化内涵,文化中蕴含着音乐符号,两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对音乐的认识不能仅仅是音乐体系研究,跳出小圈圈,更大局观的学习、研究音乐事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e3c5554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