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生门》中的人性

2023-03-25 16: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罗生门》中的人性》,欢迎阅读!
罗生,浅析,人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罗生门》中的人性

作者:钱顾悦瑶

来源:《祖国》2018年第23

摘要:在面对生存与善良之间的选择时,人们的内心通常会变得徘徊、彷徨,人性中的善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显露无疑。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通过直指人性中的丑恶面,将讽刺文学推向了新的高潮。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人們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赢取生存机会,选择无底线的活着或者有尊严的死去,这是对人性的考量。本文通过分析《罗生门》折射人性的善与恶,以期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关键词:罗生门 丑恶 讽刺 人性

人们对于死亡是恐惧的,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但是如果生存是建立在背弃道德的基础上,人们将会踌躇。有的人选择了放弃心中的善念,保证自己能活下去,有的人选择了死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性在灾难面前是脆弱的,很难经得起考验。《罗门生》这部作品将人性描写的淋漓尽致,本文将通过分析这部小说,进而深入思考其映射出的人性。 一、《罗生门》作品简介

《罗生门》这部小说是由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尽管它是一部短篇小说,但其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战争年代,被主人赶出的仆人处于被饿死与成为强盗的选择困境时,目睹了一位老妇人拔一具女尸的头发用以谋生,老妇人为自己的失德辩解,称那个女尸生前为了生存将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而自己和这个女子一样也是为了谋生,并没有什么不对。于是仆人便抢夺了老妇人的衣物逃走,从此杳无音信[1]。整部作品围绕着人性中进行深入描写,虽然是一部旧题材的历史小说,但是其的深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二、《罗生门》作品赏析

这部作品创作于大正五年,这一时期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心不安,面对恶劣的环境,人们往往对生存有了新的认识。在作品中,作者多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的消沉与人性的冷漠[2]。在暗色调的描写中,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显得分外阴沉。潮湿破落的罗生门隐喻着人性在道德与生存的这道门之间的抉择,或是选择进入门内苟且偷生,或是选择不踏入门内,有尊严地死去。也许大部分人在死亡面前都会选择踏入这扇门,虽然里面昏暗无比、丑恶不堪,但是他们认为活着比一切都重要。面对失德行为,人们往往会为自己开脱,将错误归于外部原因。这部作品诠释了人性的,在环境与细节的描写中充满着压抑的氛围,其实这样的冷淡色彩折射了人内心的阴暗面。 三、《罗生门》折射的人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恶劣环境下,人们为了生存选择放弃道德,仿佛每个人做罪恶的事都有理由,在面临生死与品德两者之间的考验时,有人倾向于抛弃道德活着。利己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不断为自己的罪恶找理由开脱,这只是隐藏在内心里的焦灼。这部作品直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用讽刺的手法揭露了现实。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层层揭示了人性中自私、罪恶。人们用自己的不得已来伪装,掩盖罪恶求生的本真,在做违背道德事情的同时,将过错归咎于环境与他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这一作品折射的人性是十分现实的,人们只有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追逐更高的需求,因此在面临道德与生存的选择时,难以将道德放在第一位,大多数的人宁愿放弃道德,选择苟且偷生[3] 四、《罗生门》对现实的启示

面对现实社会中的残酷,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利己,有一句话叫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性中虽有爱,但是这建立在物质基础充足的前提下,否则残酷的竞争将会把人性中的恶全部激发出来。其实这部作品的现实启示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都具有主观思想,很多人在混乱中容易迷失了自己,但是其观点并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错。不同的人所追求的自然有所差异,因此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立场去评价别人、要求别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所差异的,也许在他人眼中是一种诡辩,但是这也可能是由于其求生的欲望。人们面对现实,需要接受不完美,人本身就存在很多缺陷,这是本性无法修改的,只能在具有社会物质基础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但是在面对竞争时,仍然会显露诸多问题,人的利己之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由此做出的任何举动也是意料之中。善良是人性的不断追求,但是在追求善的路上充满曲折。 五、结语

世间人本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可奈何。《罗生门》直面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在生存的绝境中将恶放大,让读者感知到人本身的自私贪婪。这不是艺术的夸张,而是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仆人对老婆子的反感,老婆子反感女子生前的虚假买卖,这些都影射了自身的丑恶。每个人都能看到他人的自私自利,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为自己的罪恶开脱,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人们要认识到人性的贪婪,接受人本不完美的事实,进而接纳世人的缺点。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罗生门[M].高慧勤编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6.

[2]丁璞.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07,(05.

[3]周茜.浅析《罗生门》中人性之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9):126-12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者单位: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232ed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