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道家思想

2023-09-24 08:52: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老子道家思想》,欢迎阅读!
道家,老子,思想

浅谈老子的道家思想

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

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关键词:矛盾的转变 无为无不为



老子对“道”的阐释

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认为道是一种规律、一种原理,抑或是一个圆满自足的没有缺陷个体,是物质的本源,是构成宇宙万物不可分的基本粒子,并且“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形,无声,独立长存,永不衰竭,循循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之母,万物之始,是宇宙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老子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原因是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老子是中华辨证思想的奠基人,他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祸福,刚柔,强弱,损益,兴衰,大小,轻重,智愚,巧拙,生死,胜败,进退,攻守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不仅看到了这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恒常的现象,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因素,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例如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又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

老子的“无为”思想

1、在《老子》中,“无为”分为“道无为”与“人无为”两种。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按老子的说法,天地万物皆为道所生化(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从这种意义上说,道是“无不为”的。道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它生化万物是在为其提供内在的根本依据的意义上


说的,而且道并非游离于万物之外,而是内在于万物之中的,因此道的这种“无不为”并非表现为外在的力量,而是在万物内部发挥作用的 ,所以是不露痕迹的,表现出来的倒是天地万物的自为、自化、自成, 因而道看起来好像是无所作为的。

而人的“无为”则不同。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入于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按:巧诈也)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这是说,“无为”并非“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在人的作为之中,凡遵循事物的规律,依凭事物的资质,顺应事物(含人)的自然本性和发展趋势,并且其行为公正无私者,皆属于“无为”。引用庄子的一句话:人的“无为”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2“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为”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即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一样,要“无为”,不可“有为”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干,“无为”是针对“有为”而言的。老子看来,行动一定是要有的,问题在于怎样行动。正如煎鱼,过于频繁的翻动,容易把鱼身翻烂,难以享受鱼之美味;不加翻动,粘锅而烧焦,更难以尝其味。

3“无为”是甘于处下,为而不争。

老子根据“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大力提倡甘于处下,不争之德。他喜欢用水作比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认为水具有处下、不争、利万物的特点,统治者也应像水一样,甘于处下,才能容纳万物,才能亲民近民,才能自然解决争端,才能行无为之治。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子主张“处下”,提倡“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他其实是鼓励人们去“为”的,顺任事物的本性去“为”。处在那样的时代,他深深感到,统治者高高在上,即使是仁义治国,予百姓恩惠,百姓因而赞誉,但还是有了统治的迹象,还是破坏了其自然性。因此,老子认为,统治者应甘于处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以“不争”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之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fcca4ea0975f46527d3e16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