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道家老子的社会化思想

2022-04-11 16:2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分析道家老子的社会化思想》,欢迎阅读!
道家,社会化,老子,思想,分析

浅析道家老子的社会化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光大老子道家社会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道”的观念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告诫人们一定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存。 “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统治者谦卑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切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认识纷争、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在这些智慧中,人性修养、处世哲学以及治国之道尤为突出了老子的社会化思想。

一. 子关于人性修养的社会化思想

首先,我们谈谈人性这个概念。人性是指出生后没有经过任何人为改造的本性。老子认为最好的人性犹如水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主张人性清净,从她的宇宙生成论来看,是必然的,这是由他的道生万物思想决定的。“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的根本特性是清静无欲、自然,作为人之本性的德也是清静无欲的。“道”赋予人以本性,“物”给予人以质料,在“势”的促进下一起生成了万物。万物本性出自大道,肉体来自精气。道是清静无欲的,而人性又是由道赋予,那么人的本性自然是清静无欲的。

其次,从老子的人性修养论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人性善的。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是老子人性修养论的一个总纲。老子为什么提倡人性的复归呢?“含德之厚,比如赤子”。真是因为在婴儿身上完美地保持着人清净无欲的本性,所以老子才主张复归。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性变恶呢?老子认为善恶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简而言之,没有不善就无所谓善,正是因为有了善才产生了不善。

再者,老子反对世俗之仁义,而主张更高层次的仁义,并把它称之为“上仁”。老子主张的仁义有两个特点:第一,行仁义者自身不抱有任何目的,“上仁为之而无以为。”老子和孔子都承认人性中本来就包含仁义,不同的是,孔子要用十二经继续教育人们,而老子认为不必继续教育,只需“放德而行,偱道而趋”,反之,只会“乱人之性”

最后,老子主张柔弱、不争的人生态度。他在第三十六章中说: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溦明。柔弱 胜刚强。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命的标志,是活泼、发展和充满生命力的东西,柔弱是生的法则。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都在为私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老子对此深有感触。为了消除这种争端,老子提出了不争的人生态度。不争并不是遁入山村,不是逃避社会,而应顺乎自然规律,为他人服务,不与人争名夺利。这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二、老子关于处世的社会化思想

老子“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无力呻吟和自我安慰,具有消极厌世的不良影响,可是,被认为对人生有消极因素的老子哲学,能够在以儒家


思想为主流的思想中数千年保持自己的活力不是没有道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当代世界主题的今天,老子以“道乃之世界本源”为出发点的处世伦理观对于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从而使人们对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和谐的虚伪的人道主义者进行批判,在老子“天人合一”“去欲无争”“知足知和”的哲学思想中树立“至德之世”的处世伦理观。

首先,老子具有自然无为、消除恐惧的自然观。老子认为宇宙的生成皆来自“道”这个实体。老子所谓的“道”,自然的变化莫不是“道”的因由,人是不能改变自然的,对于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来说应该保持“无为”的心态坦然处之,因此他说“致虚守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当然老子所谓的“无为”并非真的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在人事方面,当有识之士已能看到必归于失败时,以及用更巧妙的说服方法或简单的听从自然反而会得到所期望的结果时,就不去勉强从事。这是对“无为”准确而深刻的理解。

其次,老子认为应该具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观点。客观世界时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运行着,人无法改变规律,只有保持一种朴素的心态认识自然,才能掌握保护生命的真正方法。他认为属于长寿、短命、自贱生命的人各占三分之一,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能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过着清静无欲、朴素自然的生活。老子并非要回到一个原始的愚昧社会,应该是知其文明,守其素朴。私欲扩张、追求安逸的现代人,为生活方便肆无忌惮开采地球资源,科技革命下的发达工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暴风雨雪的恶劣天气。可见,老子是在要求人们适当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超过天地万物的极限。

然后,再来看看老子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的处世观值。老子认为“顺其自然”“知足去欲”“为而不争”才能达到“上善”的理想境界。老子反对人世间的纷争,认为只有具有“不争”的美德,才能没有怨咎。老子要求的处世伦理观是:天下处在“道”之规范之下,人应做到“无为而有为”“无德而有德”,从而达到“至德之世”,使世界成为自然和人合力的生存空间。

三、 老子的关于治国的社会化思想

在道家看来,治身之道与治国之道有着很大的相通性,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对治身之道的体悟之上的,《老子》中就阐述了许多治国的社会化思想。

首先,老子认为“不善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他对实施仁义礼智信等“治国之道”极为不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善”的理念,阐述了“政善治”的理念。老子反对以“德”治国思想,如果强调表面的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那么人的纯朴本性就会丧失,内在的忠信观念就会淡薄,从而造成种种的社会弊病。老子认为,“仁义”是大道不行才出现的,“孝慈”是 为调和六亲而提倡的,“忠臣”是由于国家昏乱才显示出来的。其次,反对以“法”治国观念。以“法”治国主张按系统的法制来治理社会。老子认为法治之祸甚于德治,如果法律条文越烦琐,盗贼反而会越多。这种以法治国凭借权威来吓唬老百姓是无济于事的,严厉地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再次,发对以“智”治国主张,以“智”治国重智、尚贤。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一种取乱之道,是治国的祸害。最后,反对以“兵”治国主张以暴力战争来夺取政权巩固统治地位。老子极力反对暴力战争,他不仅认为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他的反战思想非常激进,“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的特点是无私、无言、不争、无制服之心、广大无边。将“道统万物”的思想运用贯彻于君王在统治国家中,遵道行


事,以道为最高的原则。以“道”治国实质就是“法自然道”,就是要顺应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不要做超越和违逆客观规律的事。“道法自然”用于治国平天下,就形成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第三,老子认为通过统治者的无为,无欲,无事,使统治者消解智欲,引导人民回归自然,进入自足朴素的生活。这种政治理想可以一言概之为“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不是形式上的大小、数量上得到多少,更不是要回到原始社会,摒弃了一切文明。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小国”即管的最少的政府,即政府职能的削减与回归的有限政府,“寡民”即人民心灵纯洁没有欲望困扰的众生。

结束语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道德经》为历代学者所苦心潜研,然而直到今天,人类对其深奥义理仍未深层探知和领悟,还值得我们探究其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感时,同时不得不忍受背后的负面痛苦。人与自然的矛盾与日俱增,老子的社会化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解决面临的各种社会难题。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张超彩.《道德经》—中华民族的治世良药.漯河职业技术学报.201011 杨二奎.道家法治理念之精义.中州学刊.20103月,1762 张淑春.道家哲学人生智慧的现代价值.前沿.20102606

陈琼.老子《道德经》中的爱民治国思想.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王秀娟.老子处世哲学的启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周耿&张松辉.论老子首倡人性善.管子学刊.2010

伍洪杏.浅析《老子》蕴含的治国思想[A]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64610a37a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