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简史论文

2023-04-06 23:3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翻译简史论文》,欢迎阅读!
简史,翻译,论文

LinShu and His Translation

林纾和他的翻译

班级:师范五班 姓名:尹婷婷

学号:200914030508

摘要: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虽不懂外语,却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s to confirm the patriotism of LinShu and throw himself to the political reform of Weinxin, especially his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modern literary cause. Even though not knowing foreign language, he play a indelible role in introducing western literary. 关键词:生活背景 ; 古文翻译 ; 意识形态

Keyword:life background ;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 ideology

作为近代著名翻译家的林纾,虽不懂外文的林纾却能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这除了他本人的努力,还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背景的影响。今天就来浅谈他的生活背景和翻译。

1852118日林纾出生在福建闽县(今福州市)的一个小商家庭,幼名群玉、徽、秉辉等,年长后正式取字琴南,自号畏庐,别署冷红生。居杭州时,自号六桥补柳翁。入民国,又有践卓翁、蠡叟、餐英居士、射九、长安卖画翁等号或笔名。他的一生以教师为正式职业,林纾一生中除几次短期中断外,几乎没有离开过讲堂。

他虽只是一位教师,但他能高瞻远瞩地关注中国的教育,励志革新,冲破旧时代的羁绊,不畏强势,坚持己见。这与他苦难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心和忠实耿直的个性品质是分不开的。林纾出身贫寒,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与战乱之苦,因而接近社会现实,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体会到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坚持爱国主义为人生第一要义,并贯彻终身。他秉性耿直,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自尊心,如他所言“生平倔强,不屈人下,尤不甘屈诸虎视眈眈诸强邻之下。他痛恨外国列强的侵略而渴望国家能够强盛,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开放维新思想让他认定唯教育方能救国,他选择执掌教鞭,一生不悔。

正因为林纾的志向和性格,决定了他开始传播西学的文学翻译之路。他是介绍西洋现文学的第一人。他翻译了一百多部文学作品,虽然其中有大部分没可用性,但是其中的著名著作对介绍西方文学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其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译本。正如郑振铎说道: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先生,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


的世界名著给我们。

林纾的翻译经历可划分为三期:晚清时期翻译(1898-1912,民国初期翻译(1912-1917和革新时期翻译(1917-1924。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 写道:西国文章大老,在法吾知仲马父子,在英吾知司各徳,哈葛德两先生,而司氏之书,涂术尤别。顾以中西文异,虽欲私淑,亦莫得所从。对于这些西洋名著,林纾的观念往往染上了古典中国的道德化色彩,林纾、王寿昌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可以归属于文学名著的,而林纾《露漱格兰小传·序》写道:余既译《茶花女遗事》掷笔哭者三数,以为天下女子性情,坚于士夫,而士夫中必若龙逄、比干之挚忠极义,百死不可挠折,方足与马克竞。盖马克之事亚猛,即龙、比之事桀与纣,桀、纣杀龙、比而龙、比不悔,则亚猛之杀马克,马克又安得悔?吾故曰:天下必若龙、比者始足以竞马克。又以为天下女子之性情,虽不如马克,而究亦鲜得与马克反对之人。应该说,林纾守旧的名著观念已经偏离文学史的标准,与西洋文学学科上的认知型态相去甚远,林纾恪守了古典中国的诗文观念,并谨小慎微的维持了传统汉语文学的边界。但是林纾的古文翻译无疑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艺术力量。在新文学取得最终胜利之后,一些林纾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确立了现代中国的名著地位。其中包括著名的《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鲁滨孙漂流记》《魔侠传》等6种名著。

正因为如此, 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写道:林纾用古文做翻译小说的实验,总算是很有成绩的了。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这使许多学他的人也用古文译了许多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

其次,林纾不但能领略著作中的技巧,并能巧妙运用表达自己的情感。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序》 写道:纵谈英伦文家,则盛推司各德,以为可侪吾国之史迁。顾司氏出语隽妙,凡史莫之或逮矣。然后林纾列举了《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四类8个显著的特征,尤其是叙述艺术(例如伏线、接笋、变调、过脉)的妙处:第一,叙述中人物、时间、情节编织巧妙;第二,人物的语言行为恰当地表明其身份;第三,人物形象多样化,且各有变化;第四,悬念的技巧(即文心奇幻)。林纾并不忽视晚清的阅读倾向及时间上特别的感动力,借用翻译小说感时讽事,则与周作人所谓含有暗示的意味相通。例如,第一章歌斯与汪霸的对话,林纾增衍了亡国为奴胜国遗老数语,突出了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哀伤情绪,这是一种晚清普遍的意识形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是林纾执教一生的最好写照。或许在新旧更替的时代,林纾的许多观念和做法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在今天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看看今天的“春蕾行动”,以及当今的中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对西方教育的借鉴,林纾若地下有知,会为自己当年的艰难努力而倍感欣慰的。他为中国教育作的贡献,历史将记下重重的一笔,他以他的师德成为后辈的楷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0b2904814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