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2-03-02 07:5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欢迎阅读!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学习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 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 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 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而良好的学 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 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古人云:“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 养学生学习的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达到双赢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我有以下几 点看法,提出和大家共同探讨。 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 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 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 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 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第二、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要在 进而能创

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 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 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

“最佳学习状

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 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 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 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 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 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 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 “你 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


人的评价,成 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 的,我也能做到。刘永胜教授总结的:“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的行 字歌诀,就能帮助学生增强自学的自信心。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很 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 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 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 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四、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据有关资料统计:

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

89.6%的同

28.0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

求就开始解答了。还有 3.2%的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习惯很 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 要,也是

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 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帮助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 成是学生

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重 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与学习思维方法,思想 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

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 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 问习惯的起点。

2 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中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

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 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

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 很善于倾听”、 “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 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 或难点,而

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 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 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 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 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


生要给予充分的肯 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 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第六,加强个别辅导。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关注每 一个学生

的全面发展。当学困生没能掌握课堂上应掌握的知识点时,如果教师 在课外再不能给以重点的关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只会越来越差。 课改不排斥必要的辅导,课改呼唤具有现代色彩的课外辅导。当然这样的辅导 不是一味的加班加点,不是强行灌输,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爱心感召下,学习 的兴趣得以激发,学习的勇气得以激励,拉下的知识也得以重温。这样的辅导 也不应再是教师的专利,而应成为小组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 被我们所

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 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 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关注学困生,传统的分层教学 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特别是心中时时装着学困生, 时时关爱学困生,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充满人性的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1ae2aee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