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2022-03-20 13:17: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欢迎阅读!
咏史诗,鉴赏,方法

1、咏史怀古诗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 柳营 后庭花 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

宫„„

5)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7)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楼兰”指建功立业。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3、咏史怀古诗常见的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二)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一、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不是常识,诗下注释会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2、其次,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做到(知人然后论诗)。 诗家怀古咏史,抓往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如果是感慨个人的身世一类的,感情成分较浓。此时,我们只要知道一些作者的情况(在诗下注释中一般会有),


然后与诗歌所用典故比对,就不难理解了。 3、再次,分析技巧,体察诗旨。 咏史怀古诗歌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而不加议论,留有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问:白居易听琵琶女的弹奏,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杜甫写昭君的“怨恨”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怀呢? 答: 归纳㈠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请从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来分析诗人所寄托的感慨。

归纳㈡

一、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1杜甫时年55岁,“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昭君入宫见妒,远嫁边疆,身死异国:杜甫入朝见妒,无辜遭贬,漂泊西南。两人遭遇何其相似,故诗人借王昭君之事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归纳㈠ 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同病相怜和对比失落。 3、前三句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归纳㈡ 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

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77a560ca417866fb84a8ed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