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2022-03-30 16:13: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与地坛》,欢迎阅读!
地坛,我与

我与地坛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感受亲情的珍贵。

3、学会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语句的理解

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部分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

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作者史铁生

三、检查预习

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过课文了,那我们来看看ppt上的生字词,有不认识的吗?

四、整体感知

(一)、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概括文章两个部分内容

学生基本可以总结出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是我与地坛和我与母亲,然后简要分析两者的关系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在阅读中思考第一个问题即 1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此时的地坛是怎样的 此时通过通读文章生一般都能概括出我与地坛的状态即

——颓废、迷惘、双腿残疾。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沧桑、古旧。

通过两者此时的状态来讲解两者的关系即同命相连,惺惺相惜 2、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距离上的近,然后通过上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想到两者命运上的相似性,和同样的命运地坛给予作者的启示,明确答案即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似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3、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讲到为什么地坛可以给予作者的启示时可以点到因为地坛的特点是荒芜但并不衰败,然后讲解为什么地坛是荒芜但并不帅败,此处可以让学生分别找出荒芜和不衰败的景物。

4、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予作者启示,那么在这样的地坛中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是否寻求到答案。(可提示在课文的67段寻找答案)

先点出作者思考的三个问题,再逐一点出作者思考的结果

5、最后作者思考的结果是活下去,那么是哪些景物给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此题便是重点语句的解读。

文章中基本有三个段落描写景物此时可分别展示讲解 景物一:课文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地坛在等待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入园的时候,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景物二: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蜂儿如一朵小雾。)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荒芜但不衰败的园中找到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珍爱生命)

景物三:课文的第七段(六个譬如)此时说到这个景物时首先让生齐读这六个譬如,然后再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深层含义

通过此题的讲解后可让学生总结此课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对第一部分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感受母爱

一、复习上节课所上内容。

二、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回答问题

1、该部分写母亲对做了哪些事来体现她那伟大而又毫不张扬的爱? 此时学生能基本概括出三件事即1、送我去地坛 2、忧我在地坛 3、去地坛找我

通过在三件事来展现我双腿残疾后母亲的心里矛盾,以及母亲在为儿子做这些事时的内心矛盾。

2)学生对课文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可让学生讨论结合课文以及对问题1的分析,思考母亲的形。可有固定的句式让学生填写即是一位_________的母亲 3、通过第二题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来探讨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出文章没有正面描写母亲,而是通过自己的心灵对话、自问自思、逐渐理解母亲对我的爱来写母亲的,表现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4)通过前面几题对母亲的解读来思考我从母亲身上获得了什么人生启示? 此时通过前面的几题学生很容易能够探讨出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母亲教会了作者如何面对苦难,这也是作者对生命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5、来探讨母亲教会了我什么?是怎样教会我的?

此时可明确母亲的母亲的活法: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苦难为我解答怎样活这个问题


6、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这句话?

此时便可明确作者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样的总结,暗示了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融为一体。

此时可点出我与母亲之间的遗憾即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对整篇课文进行总结

内容上——第一部分写了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环境中与母亲的故事。 主题思想——“地坛使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亲最深的地方。

四、最后点出地坛与母亲是我生命中两个支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3ed98a102de2bd960588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