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

2022-05-03 04:2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乡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欢迎阅读!
精神生活,老年人,城乡,现状,调查

城乡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

一、城乡老年人精神现状和诉求分析

在当今社会,老年人无论农村城市,都存在着严重的养老问题,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对精神生活充满向往,老年人的精神满足,即以打发时间为目的、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精神升华为目的的精神满足。

事实上,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存在着精神诉求。精神诉求与精神满足在内容方面具有相对性,精神诉求脱胎于精神满足,是对精神满足中缺失的内容的一种完善与补充,代表着老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因此,当老年人的精神满足实现情况较好时,老年人的精神诉求相对比较简单;反之,则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在内容方面将会呈现突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特征,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精神生活。

老年人的精神诉求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在客观层面上,它受制于老年人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而在主观层面上,它又是老年人个性、爱好、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老年人的精神诉求一般具有四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内容强化模式。该模式反映了老年人对当前自身精神满足的实现形式较为满意,并迫切希望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内容强化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而这种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以老年人自身的爱好为基础。

第二,内容替换模式。选择内容替换模式的老人,对当前精神满足模式中的内容并不满意,希望能够实现其所期望的精神满足内容。而失能、患病的老年人,往往有着较为强烈的“内容替换”的需求。

第三,内容增加模式。这种模式是老年人对其当前精神满足模式的一种补充与期待。内容增加模式一般与老年人的“老有所为”愿望有关,这种愿望一方面包含了老年人对自身素质进一步完善的期待;另一方面,则包含了老年人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从访谈的结果来看,不少老年人并不认同自身仅仅是社会支持的接受者,认为自身依然还存在价值,能够为社会尽一份力。

第四,内容移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老年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媒介,对其他老人所能享受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方式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憧憬,希望能够实现“与他人一样”的精神养老方式。内容移植模式的存在,也在客观上说明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受到老龄工作的开展状况、涉老设施的建设状况、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多方面的影响,精神诉求常常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而事实上,精神诉求对老年人的精神养老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画饼充饥”。老年人对美满的、富足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是维系其精神生活状态相对平稳的重要外在力量。对不少老年人而言,其精神生活只要还能“有个盼头”,哪怕是幻想也好,往往能够成为老年人维持精神生

1


活稳定的“救命稻草”。由此,“愿景”作用就成为了老年人精神诉求作用中最为重要的特性。

二、以“精神养老”的实现来解决问题

首先,精神养老的实现形式客观存在且有固定模式可循。以上研究揭示,精神养老有着具体的实现形式。小到子女为父母打扫卫生,排忧解难;大到老人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均为精神养老的直接体现。因此,精神养老也就由此在概念与形式上具有了实体性,而并非是“虚无缥缈”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精神养老受到老年群体的异质性影响,而具有较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养老的实现形式就无章可循。相反,无论老年个体采用何种具体的精神养老实现形式,均无可避免地会遵循精神支持、精神满足与精神诉求分类的原则。这使老年人精神生活由此具有了初步的体系结构特征,而这恰恰是作为养老体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由此,这使得从体系层面系统地研究精神养老成为了可能。

其次,精神养老兼具层次性与非层次性的特征。“层次性”脱胎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需求是分层次的,从低至高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其次,低层次需求的满足,是追求高层次需求的动力。国内大多数涉及到老年人精神需求与满足的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对该学说予以了肯定。

从层次性角度来看,精神养老的具体实现形式有着鲜明的层级特征,例如看电视消磨时间,与参加社会活动以实现“老有所乐”,二者之间存在着突出的层次差异。而从非层次性的角度来看,对家庭生活并不美满、子女尊老敬老意识淡漠的老人而言,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并获得心灵上的安慰。换而言之,在精神养老体系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不一定需要以低层次需求的满足为基础。不难发现,老年人对自身精神需求状况的主观认知,对精神养老的体系构建能够产生较为强烈的影响。因此,在今后开展以老年人精神需求与满足为主题的研究时,应当尽量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老年人自身,而不是过度拘泥于需求层次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精神养老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关注。发展老龄事业,保障老年人的养老权益,促进老年群体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精神养老概念的提出,不仅对当前养老内涵过于关注物质层面这一现象提出了质疑,同时还蕴含着老年关爱、老年人社会参与、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明确精神养老的概念内涵的同时,有必要充分重视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这一方面不仅响应了党的相关领导政策,同时也为从理论层面上构建老年人综合性的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依据;另一方面,关注精神养老也反映了我国老龄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把精神养老体系的构建与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精神养老的发展,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ad97f9c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