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的七言律诗《题弟侄书堂》赏析

2022-10-08 10:1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荀鹤的七言律诗《题弟侄书堂》赏析》,欢迎阅读!
书堂,律诗,七言,赏析,荀鹤的

杜荀鹤的七言律诗《题弟侄书堂》赏析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赏析】

杜荀鹤是晚唐现实主义诗人。他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后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这首诗是为他侄子的书堂所题的诗,也是对其的谆谆教导。

首联饱含赞美之情,言书堂主人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中谨守礼道,勤奋修业。颔联对比,从中凸显了书堂主人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颈联刻画书堂之景,书堂的环境宁静优雅,竹影映书案,泉水入砚池。作者紧扣书堂的特点,衬托出书堂主人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其刻苦努力,珍惜学习的时间。这两句言辞恳切,是对侄子的勉励,也是对天下所有少年的劝诫。青春年少,心地清明,容易接受知识,若能刻苦学习,必然能有所作为;不过,年少亦容易轻狂,易收到各种诱惑,偶尔懈怠,就心猿意马,难以收束,久而久之就沉沦下来,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因此,作者在肯定侄子学习的同时,特地拈出“辛苦”二字相激励。读书求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恒心和毅力、坚持和忍耐,但这一时的辛苦换来的将是终身的欢乐。


扩展阅读:杜荀鹤的简介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三·梁书第二十三·列传第十三》有其传)。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扩展阅读:杜荀鹤的文学贡献

杜荀鹤(846906),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相传杜牧在会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时,妾程氏有孕,为杜妻所逐,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荀鹤(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及计有功《唐诗纪事》)。早年读书于九华山,与顾云、殷文圭等为友,7岁时已露头角。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中间也曾旅游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当黄巢起义军席卷山东、河南一带,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胖"(《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旧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视他,用为从事。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遘重疾,旬日而卒。因为他

晚节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鉴诫录》),为时论所惋惜。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d005f3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