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打印)

2022-09-22 22:0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打印)》,欢迎阅读!
秋思,教学设计,打印

总第 课时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教学难点:

体会“天涯”意象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漂泊无依和“断肠”愁绪,理解作者的精神处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到中秋的时候,我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 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老师一人。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题。

大家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诗歌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明确:由两部分构成。通过书下的注解,我们可以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诗歌的正标题。“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所以我们一般叫做“元曲”,它也是诗歌的一种。

(二)自由诵读。

1)放出声来,自由诵读两遍。

2)请一名学生读,自评、同桌或其他同学自愿点评。 3)齐读。

过渡:有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三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三)明确景物。

问:大家能不能找找,都有哪些景物呢? 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

问:那我们再来看看,曲子中,在这些景物前边分别加上了哪些修饰词呢?



1


明确: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

过渡:说一说,当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饰词后给你是什么感受呢?(说整体感受、描述场景)

.意象研读探究 (一)研读意象 1)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给人枯寂感。

“老树”给人苍老感。(能否想象一下这棵老树是什么样子的——非常苍老、非常粗、没有生命力、枝干甚至有些腐烂„„)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飞了一天,很疲惫,给人一种昏沉感。

问:同学们这么一说,就这么几句已似乎有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你觉得这幅画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明确:灰黑色„„而这样的颜色给我们带来的感觉一般是非常压抑的、忧伤的。 过渡:刚才我们同学在说感受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景物前面的修饰词。我们发现,这些很普通的景物在特定的场景中有着非常美妙的情感。在读诗歌词曲时,我们一般将这些词叫作“意象”

2)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带给人们的是温馨、玲珑之感。“流水”是清新的,澄澈的,流动的,活泼的,非常有生命气息的。

“流水”——有生命气息,有活力。但“落花流水忽西东”“落花流水春去也”中的“流水”是另一种意境。

“人家”是一个小家庭的住所,是亲人相聚的场所,是其乐融融有着欢声笑语的地方。 3)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是荒寂的,有一种苍凉感。

“西风”——是萧索的,让人的心情衰飒不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瘦马”——因长途跋涉而羸瘦,有一种无力感,疲惫感,辛酸感。

总结:正是这些修饰语让这些普通的表示景物有了非常丰富的味道,我们在诗词曲中称呼这样的词语为“意象”

(二)理解对比

我们发现这些意象中,既有黄昏的“乌鸦”、萧瑟的“西风”,又有潺潺的“流水”、其乐融融的“人家”,你觉得把这些意味似乎不大一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协调吗? 明确:协调。一三两句的萧索、沧桑与第二句的温馨、明快形成的对比,也正是在对比中,让我们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秋”的苍凉、萧瑟。



2




.探究“天涯”意象,进一步体味情感 (一)研读“天涯”意象,感知“天涯”之远

问:诗人在一连用了九个意象之后,情感犹如烟花一般终于爆破了。我们看看哪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断肠”或“断肠人”。什么意思?形容极度悲伤的情况。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呢? 夕阳:当炎炎红日变成“夕阳”这个称呼之时,也代表着天要黑了。

西下: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古代科学还非常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还不太懂得地球绕着太阳转的道理,大家能否猜猜人们所看到的“夕阳”往西走是在在干什么呢?(回家)连太阳都能回家,可是人呢?(“在”天涯——天涯,指天边,也就是很远的地方) 在:老师觉得这个词太普通了,反正诗人漂泊在外,浪游天涯。能不能将这个“在”换成“游”字?(不可以,“游”字不能非常明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愁绪,或许让我们想起了愉快的旅游。而“在”是一个静态的词,连太阳都能移动,能够回家,而断肠人在那里没有动,黄昏来临,将何去何从啊!“在”所表达的是一种静止的状态。王维也在九月九日想起了远在华山之东,也就是他老家的兄弟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在”和这个“在天涯”的“在”非常相似。

天涯:字面理解是指非常遥远的地方。(我们常用 “天涯海角”比喻极远的地方。从视觉的角度来讲,非常广阔。而人就会变得非常渺小,孤零零的感觉。加上“夕阳西下”的背景,显得非常悲凉。)而当人在“天涯”的时候,最容易想家。

(二)介绍作者,升华主题

马致远(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五.课堂小结

虽然这首曲子是作者所写的“断肠人”的情感,但它激起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的情感。尽管我们每个人未必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长河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当代诗人于坚说“21世纪是一个‘漂泊’的时代”,也就是做我们每个人最起码都是或都应该是一个精神的漂泊者,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六.学生复习整理 七.作业安排:

1、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2、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3、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399064a5e9856a5612604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