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思想家周锡恩

2023-03-25 12:27: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末思想家周锡恩》,欢迎阅读!
锡恩,清末,思想家

清末思想家周锡恩



周锡恩(18521900) 字伯晋,别号是园先生,湖北省罗田县平湖乡古羊山人。

锡恩以文思敏捷、才情奔放而闻名,时人将他与江南才子张百熙并称为“北周南张”。其“抑思我君我祖之所以兴者,岂非以革前代之弊乎”的变法主张,对后来的康、梁变法思想产生重大影响。主张“今日之学,必择前人所未有,后世所不可无者之为之”,为鄂东新学倡导第一人。

锡恩少时天姿英俊,未成年时就以文字受知于当时湖北学使张之洞,得举秀才,后入武昌书院读书,从院长刘恭冕学小学和经学。光绪二年(1876),湖北优选贡生,被列为第一名,其试卷使士林惊服,主考官在评语中写道:“用笔如神龙在空,鳞甲宛然,令人炫目”。旋应张之洞所请,入省志馆,其间,从张裕钊学古文法。修完省、郡两志后,著《变法通议》

光绪五年(1879),中湖北己卯科举人。光绪九年(1883)考取进士,被授翰林院编修。后因母丧守孝居家,创办黄州经古书院,以文理、考据、经济、词章倡导同郡后学,学生所作课艺,风行一时。湖北的制府,多次以经心、两湖书院的政席聘锡恩,辞谢不就。其后,仍应张之洞之请,在两湖书院校阅课艺,常分馆俸资助贫苦学生。对故旧交游,有如性命,提携后进惟恐不及。同乡王葆心少年时困于乡里,经锡恩一日延誉,便名扬天下。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陕西乡试副主考身份回到北京,当时正值朝廷议论、商讨津沽、津浦两条铁路的修建方案。大臣们大都主张将铁路交外国人修,锡恩“条陈数百言,详析以对”认为借外债修铁路是下策,交给外国人修是下下策。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力主自筹资金修建铁路。光绪皇帝听后,“点头称善者再”

光绪十九年(1893年),以副主考身份赴浙江省协助主持浙江乡试。因揭发主考官受贿舞弊,被反诬。不得已,告假回乡。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向日本割地赔款。锡恩此时在武昌作客,闻此国耻,与吏部主事陈三立抱头痛哭。遭此国变,锡恩报国之志愈坚。乃上书相国翁同赫,请翁主持朝议以雪国耻。当时长江一带与锡恩有交谊的督抚大员,尝欲联合倡导新政,以开发风气。时谭继询出任湖南巡抚,路过


武昌时,一日三次过访,欲委以湖南矿政。北洋练兵大员张孝谦,也力劝锡恩入袁世凯幕。不幸家中频遭横祸,同胞兄弟相继去世,未能赴任。

光绪二十二年(1896),罗田遭水灾,锡恩将家中积蓄除留下“十日之粮”外,全数献出,并向朝廷呈请赈银2000两,米5000担一并救济灾民。为防止地方官从中克扣、贪赃,亲自下乡查点灾民人数,造具民册,点名发放,为此遭到地方官的忌恨。

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锡恩回到家乡,迁石源河,修建“是园”居住,并种桑近万株以为终者之计。又逢胶州、广州租借案起,锡恩叹国无宁日,同县人预谋自救之方。当时,朝廷屡促民间办团防,锡恩乃先立社谷仓,以防岁荒,然后在罗田大修堡寨。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8991900 ),奉旨修复平湖的白云、青云、庆云三个山寨。聚乡绅、练乡兵。忌恨锡恩的地方官,见其声势日大,以其娶族女为妻为由,大作文章,多次联名向朝廷告状。实际上锡恩所娶之妻周春燕,是其岳母张兰丧夫改嫁(再嫁周逢才)带过来的遗腹女,并非族女。光绪二十六年二月,朝廷以“在籍编修周锡恩,专事浮夸,不顾行检”的罪名,将其革职,送交罗田地方官管束。锡恩悲愤交加,忧郁成疾,病逝于罗田。时年48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ebcf827647d27284b7351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