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3-05-07 07:39: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欢迎阅读!
不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张梅兰

来源:《教育·中旬》2013年第11

【摘 要】我们在教的同时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发展。下面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自学能力 学习方法 思维方法 一、学会预习

近几年来,老师都较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由于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预习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具体指导学生读书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三点:(1边读边记(边读书边把重点句划出来,或是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2)边读边说(边读书边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知识的形成过程或结论)。对于重点问题及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采用同桌讨论的方式,通过边读边议、互相交流,使学生读有所获);(3)边读边想(知识的形成过程怎样?结论是怎样得到的?结语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并能进一步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质疑问难)。其次可设置导读提纲,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比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导读提纲:

1.课题:分数除法应用题43页。

2.课本第43页复习题中,说明数量关系的关键句是哪一句?其中棉田占3/5”的意思是棉田占( )的3/5。这句话的单位“1”的量是什么?它是已知量还是未知量? 3.请列出这一句的关系式,在把有关数据填进去。

4.读例1,指出关键句是哪一句,列出关系式,再把有关的数据填进去。

5.复习题1”可知:当单位“1”的量( )时,可用字母( )代替,列成( )式。 6.尝试解答:第十一题第1小题。

7.用方程解例 1及第43 做一做的题目。 8.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准备课堂提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了一定的实践和认识后,提纲要逐步精简,可根据教材特点,采用重点指导的方法。

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指导是为了不指导,最终要让学生丢掉导读提纲的拐杖,走向自学的道路。 二、学会观察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求学生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时,我出了如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填空,引导学生作如下观察:

1.从整体到部分:从整体上观察,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几份;再从部分观察,把几分之几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如图1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 )份,得( / ),再把( / )平均分成( )份,取( )份,得图1 / * / )。 2.从部分到整体 :先从部分观察,把小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得1/2,再从整体观察 1/2是谁的1/2。学生很快地发现了是整个长方形1/31/2 ,因此得到了1/3×1/2,并直观地显示1/31/2便是1/3×1/2=1/6,这样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探究,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从而突破难点,完成从认识事物表面到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 三、学会思考

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在学法指导过程中,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着重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4/5,吃了多少千克?教学时应展示以下思维过程:

(一)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题意。1.学校买来多少千克白菜?吃了4/5是什么意思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100千克白菜?3.怎样在这条线段上表示吃了4/54.怎样表示吃了的千克数?

(二)你能用整数乘除法来解答这道题吗?解答后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引导学生说出吃了4/5是吃了哪个量的4/5?这是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要求吃了多少千克是求什么?怎样计算100千克的4/5?根据什么列出算式?

通过以上思维展示,教给学生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学会探究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新知识,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第110圆的周长时,可以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探究,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什么叫圆的周长?

从正方形的周长概念推出圆周长的概念。由正方形周长和它的边长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联想到圆的周长是否与圆内某线段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 (二)如何测量圆的周长?

1.出示铁丝圈(圆周可拉直),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怎么办?——化曲为直。 2.出示圆纸片(圆周不能拉直),化曲为直有困难,怎么办?——绕线或滚圆 3.在黑板上画一个圆(既不能拉直,也不能滚动),绕线与滚动法有局限性,怎么办? (三)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四)介绍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指出: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不是经过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抓起,持之以恒,把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施,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以逐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0753751b52acfc788ebc9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