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22-10-03 00:07:4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欢迎阅读!
不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 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只有学 生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 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LI标。

[关键词]:新课程问题意识素质教育

在我国古代,对教师职责最权威的论断,无疑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韩 愈的那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老师的职责本来就是用来传 授道义解答不明白问题的。但是现在的老师都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少发问。

课堂上,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我经常会喊一句:“有疑问的,有不懂的可以 问老师。通常都是没回应。那么学生真的没问题吗?他们真的会了吗?其实不 然,你走下去巡视一圈就会发现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还是会有拦路虎,但很少有人 会提出来。有些学生宇可停手不做也不会想到问问老师怎么办。在飞板加工时, 有的学生笫一根已经锂坏了,第二根还是在照老方法做,没想过去找原因或是问 老师。我们的学生已经不习惯于“问”或想“为什么”,确切地说问题意:识非常 淡薄。

何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 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 态驱使着我们的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有了发明,有了改进,有了 我们现在的文明。

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 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 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这么重要的问题意识,是谁在扼杀它呢?

首先,我国的教育给人的印象就是考试。升学率,分数是两根无形的指挥棒。 考什么,上课就讲什么。每一堂课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等一步步设计好。要问什 么问题,要解决什么,学生只是被动的坐在教室接受信息,跟着老师的设讣流程 走。在家长和学生的头脑中,学习最终就是演化成一个分数,它决定了你以后上 什么样的学校,过什么样的人生。而这

1




分数则来源于课堂内容,评佔试卷。只要 搞懂这些公式,概念,题口就够了,其余的不用多想。以致于造成学生不会问, 不想问。

其次,不敢问。画九巧板平面图时,有个学生没有动手画,问他为什么不画, 他小声说不会画。再问不会怎么不问问老师或同学啊,他脸通红不说话。还是旁 边同桌给出了答案:“老师,他不敢问。”是的,有些学生可能胆量小,或怕自 己的问题提的太简单,被同学或老师嘲笑,造成了这种不敢问的现象。

不管是不会问、不想问还是不敢问,其实问题意识在每个学生心里都存在。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 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九年制综合实践活动具体LI标之一是发展主 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了解并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 本方法;发展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问题意识。那么 如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每位教师都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知识 不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社会需要的:不是听话的好 学生,而是具有自己个性特长、有判断力的学生;不是得高分的学生,而是德、 体、智全面发展,拥有高情商的学生;不是只知道答案的学生,而是知道“怎么 做”和“为什么”的学生;不是只满足课本的学生,而是会思考、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学生。我们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更重要的是 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钻研“学”法。既不能单纯地 把知识交到学生手里,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人以渔。以培养能力为主,让 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去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 决问题。

二、 要真心热心对待学生的问题

不论学生提的问题多幼稚可笑不着边际也要去鼓励。要知道能举手提问需要 多大勇气。如果不加以评论直接让学生坐下,学生心里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老师 不屑理我。下次可能这个学生再也不会提任何问题了。所以应尽量找出他的闪光 点,最起码可以表扬一句:某某某,能勇敢站起来非常棒,老师期待你以后能想 出更多高深的问题。

然后,对待学生的问题还要真心。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话都抱有怀疑态度,有 时候还要来试一下你老师所说的话算不算数。有一次,我在上一堂关于鲜花的研 究性学习课,课上对同学说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写在小纸条上,然后老师会把它展 示出来。结果有个学生上交

2




了张纸条:999朵玫瑰花代表什么意思?其实这个问 题大家都明口,学生写这个问题明显有些恶搞。当时我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把 它贴到了黑板上展示了一下。学生都笑了,但后来写这个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表 现的很积极,很认真地参与了这次研究性学习。可能当时展示这个举动带给了他 不小的震撼:老师是真诚的,我能不认真吗?连这个问题老师都真心对待,还有 什么不能咨询呢?

三、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多方面启发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背景资料导入” “设置悬念”等方法设置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在风筝教学中,我 用风筝最早制作者墨子的事来设置悬念:斫木为鹤,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费 时三年而成,成功了,但只飞了一日就坏了,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提出 了各种各样的设想:太重了,碰到了什么东西,等等。针对设想我就势引导他们 提出问题:那什么材料能制作风筝呢?哪种材料最好呢……课堂气氛很活跃,学 生都提出了许多有关风筝的疑问:来源、种类、发展,等等。在中国结的教学中, 我让同学们欣赏了许多漂亮的中国结图片,在悠扬的古典民乐中,同学们都沉浸 其中,在阵阵“好漂亮”的惊叹声,学生迫不及待的提出了自己的想知道的问题: “老师,怎么做的呀? ” “老师,这都代表什么意思啊?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

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从"问”的方式入手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古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了激发思维的火花, 我经常在课堂上采用4人小组的讨论方法。然后总结出来后写在纸上,不是请组 长来回答展示,而是让4个人中最少在课堂上发问的同学来宣读,让他感受到站 起来发言并不是那么困难,锻炼胆量。其余发动学生提问的方式还有个人口问, 写小纸条提问等,可以具体针对学生个人特点釆用。

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只有学生能问、会问,才 有创新的可能。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实 现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目标。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9c77c970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0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