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与生态环境关系

2023-02-02 10:2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欢迎阅读!
生态环境,关系,谈人与

浅谈人与生态环境关系)

一、什么是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或可能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衡和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由此给人类及整个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生态环境日渐严峻。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严重失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当今尤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废弃物质污染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核污染、水资源枯竭、海洋污染、噪音污染等。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3] 废弃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分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放谢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6]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活动中,对自然的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生态环


境的破坏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自己能够调节的能力,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的发展。

四.协调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措施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使之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过程中,就开始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某些改变。不过,在低水平的生产条件下,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并不明显。这是因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着再生能力和自我的调节能力,能及时吸收、净化、转化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的影响,不至于出现全球性的生态的改变。但从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这个问题已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人类对自然的平衡干预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结果并形成了一个综合性问题,影响和决定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人与生态的和谐,成为当今生态问题能否解决的时代主题。 首先,人类应当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生态自然观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1]任何自然能否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人类本身,在于能否树立牢固的人与自然应有一种“和谐关系”的观念,这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因为,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调节离开人根本无法进行。在人工自然这个人和自然构成的调控关系中,人是控制者。如果观念上的错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即使人类拥有先进的实践技术,也不会朝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向努力,会使得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危机。如果过去人类为了不甘心作自然的奴隶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那么今后人类也不能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奴隶而任意役使或无节地压榨。人和自然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建设性的,尽可能完善的、和谐的关系。 其次,要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1]人和自然关系协调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是观念的更新,这是认识的前提,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则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应看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仍然要对自然界产生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将越来越大。因此,对物质生产的调节并不是要消除这种需要,使人类退到原始状态,退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而是要调整这种需要,使之朝着人与自然协调的方向发展。只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可能。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前提。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能保证在人类与自然的发展相平衡。所以,通过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组织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又一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千年的活动中造成的,这个问题,也应当有全人类一起解决。因此,在社会规模、国家规模、全球规模上合理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也成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结论: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当今人们对生态问题已经有了进一步认识,但是在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就需要树立牢固的整体观,正确的生态观,以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只有处理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3130ba8bc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e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