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2022-03-25 01:2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孝经》》,欢迎阅读!
孝经

线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



《孝經》的內容及成書淺釋





一、孝經的書名及內容淺釋

中國的古籍著作可謂卷帙浩繁,浩如煙海。單是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十三經”及其注疏就多達四百餘卷。但是若要從這書海中挑選一部文字簡約、內容淺顯,卻影響極大,爭議極多的著作,我想就非《孝經》莫屬了。

“夫《孝經》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聖人蘊大聖德,生不偶時,適值周室衰微,王綱失墜,君臣僣亂,禮樂崩頹。居上位者賞罰不行,居下位者褒貶無作。孔子遂乃定禮、樂,刪《詩》《書》,贊《易》道,以明道德仁義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又慮雖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說《孝經》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謹其法。”縱觀《孝經》全書,細數不過一千八百餘字,自是不能與那些煌煌巨著相比。然而,自其問世至今的兩千餘年間,上至帝王貴胄、諸臣諸卿,下至黎民百姓、販夫走卒,無不是廣為傳習,倍加尊崇,其影響之大,更是遠播他邦異國,自此其重要性亦可見一斑了。

中國的孝文化是綿延了數千年的宗法制的基石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倫理道德和傳統文化的基石。但由於產生時間過於久遠,很多問題已無從考證。而書籍在歷代流傳的過程中又難免產生錯訛,所以在《孝經》的真偽、作者以及產生時間等問題的確定上還存在著諸多爭論。故而書名的由來也是問題之一。

關於《孝經》書名的來歷,歷史上的名家都各有說法。宋代的邢昺在《孝經注疏》開篇的“禦制注並序”一文中對《孝經》之名做了考證:

孝者,事親之名;經者,常行之典。按《漢書•藝文志》云:“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又按《禮記•祭統》云:“孝者,畜也,畜養也。”《釋名》云:“孝,好也。”《周書》:“謚法至順曰孝。”總而言之,道常在心,盡其色養,中情悅好,承順無怠之義也。《爾雅》曰:“善父母為孝。”皇侃曰:“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孝為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

然而後人對此說有懷疑。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中說:

按,諸經古不係以“經”字,惟曰《易》、曰《詩》、曰《書》,其經字乃俗所加也。

此名《孝經》,自可知非古;若去“經”字,又非如《易》、《詩》、《書》之可以一字名者矣。

3 1


线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

他又批評班固說道:

安有取“天之經”之“經”字,配“孝”字以名書,而遺去“地之義”諸句之字者乎?

書名取章首之字或有之,況此又為第七章中語耶?

所以我們有理由這樣認為,《孝經》名中之經,與《易》、《詩》、《書》等名中之“經”字的意思並不相同。《易經》、《詩經》、《書經》是漢人把儒家的著作奉為經典之後加上去的,而《孝經》名中之“經”則是道理、原則、方法的意思。皇侃在《孝經義疏》中言道:“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孝為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孝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可以認為這種詮釋是比較妥當的。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孝經》就是“關於孝的道理”、“行孝的方法”的意思。

十八章的《孝經》在古代極具教化作用,歷朝歷代都宣稱要以孝治國天下,孝父母而忠君主。歷朝的皇帝皇后在尊號上皆要加一孝字,如漢朝的文皇帝、景皇帝、武皇帝在尊號上皆為孝文、孝景、孝武。因此,“孝”也就成爲了當時的人生的必修課。“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這就確定了孝在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中的地位,也就沒有人敢於違背儒家所倡導的孝。《孝經》認為人的根本在於行孝,開宗明義章中有言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從奉養雙親到侍奉君主,若能堅持做到,自可名揚天下。嚴格的尊敬父母,祭祀蒼天,這樣的行為就是在守孝。因此,依據天人合一的觀念,人們認為孝道與天道、地道是相通的。

同時,《孝經》也提倡用教育來普及孝道。《孝經》宣傳孝道的目的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關乎個人的修身養性,保持名節,如開宗明義章第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二是有助於在社會範圍內形成良好的風氣,又如三才章第七中說:“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可以這樣理解,只要全社會都能按照孝道行事,那麼天下就安定了。

另外,《孝經》對不同的階層群體規定了不同的道德標準,簡而言之有五等之孝。細分則為:第一天子之孝,要求“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第二是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第三是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第四是士之孝,要求“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第五是庶人之孝,要求“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二、孝經的成書時間淺釋



3 2


线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

圍繞著孝經的成書年代存在著兩大類不同的觀點,一為先秦成書說,一為漢代成書說。

梁任公在《古書真偽及其年代》一書中對《孝經》有著極精彩的論述。梁任公認為《孝經》“通來最易,解繹意義,讀幾年書的人就行。列為一經,本極可笑。若論他的文章,和《禮記》相同,倒是很像是《禮記》的一部份。”而對於《孝經》的作者,梁任公則說:“因為漢儒重讖緯,《孝經》有元神契,說了什麽“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經》”,所以極力推尊《孝經》的,就說是孔子所做的了。其實那上邊所記的都是孔子和曾子的問答之詞,不唯不是孔子做的,而且不是曾子做的,最早也不過是曾子門人做的。”而成書時間則“年代不能很古,在戰國末至漢初才有。”另外“以六藝名六經,起自西漢。孔子並不以經名書,縱使跟漢人稱呼,也只可以稱之為《詩》、《書》、《禮》、《樂》,不可以之稱《論語》、《孝經》。《論語》、《孝經》只是傳記,不配稱經。這個書名實在很糟。只有孝字,又不能成名詞。所以可以推定,也許不是戰國的書,而是漢代的書,最早不能過戰國。”“這部書不是孔子做的只可以放入《禮記》,作為孔門後學推衍孝字的一部書。”

個人以為,《孝經》的成書至遲不會晚於公元前241年,這一年《呂氏春秋》修成,其中引用了《孝經》的文字。《察微篇》云:

《孝經》曰:“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

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人民。”

這一段引文見於《孝經》諸侯章,文字全同。又,《孝行覽》云:

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于四海,

此天子之孝也。

這一段與《孝經》天子章僅在個別文字上有出入,顯然的也出自《孝經》。所以,汪中《經義知新記》說:“《孝行》、《察微》二篇并引《孝經》,則《孝經》為先秦古籍明。”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50e24efcaaedd3382c4d31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