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2022-05-04 03:2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欢迎阅读!
汉语,休克,对策,对外,现象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及对策 2011-08-15 22:08:54| 分类: 我思我在 | 标签: |字号大

订阅

【摘 要】:近年来各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方兴未艾,许多外国学生怀着对中国的向往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留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以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为例说明“文化休克”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并对如何解决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的“文化休克”问题寻找一些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对策

一位法国教师曾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收到了一封措辞十分尖锐的信,写信的是一位刚由她推荐到中国某高校学习汉语的法国留学生,信上指责法国教师不负责任的推荐让她错误地选择了我们学校, 致使她遭受了极大的内心折磨。这件事引起了校方的高度重视, 经过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事实上是由于这位法国留学生只身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而感到痛苦,于是她把这种情绪全部归咎到推荐她的老师身上。经过努力, 误会最终得以消除, 法国留学生在一年后回国向她的老师道了歉,并向她所在的学校递交了一份在我校留学情况的报告,其中记叙了她是如何从刚来的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个案例所反映的就是跨文化交际中典型的“文化休克”现象。

一、 “文化休克”的概念及其表现

社会学家借“休克”这一医学名词把由于物质、社会、文化环境的使“文化休克”产生。这一时期的症状是:孤独、悲伤、想家、易激动、好发脾气等。这一时改变而引起对人的心理的冲击与震动称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文化休克”使在华留学生面临着心理上的挑战。它的表现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 “文化休克”前期( 也称观光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也许数天、数周、甚至数月。由于身处异国他乡,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新奇感”:一套蓝色中山装, 一双布底鞋, 用筷子吃闻名遐迩的中国饭——似乎已经分享到做中国人的快乐。通过参观、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似乎领略了东方文化的神韵,使他们再次分享到做外国游客的喜悦。一切都是很美好的。

2. “文化休克”期( 又称挫折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的减弱,语言上的障碍,生活上的不习惯,学习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促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绝大多数人经自身调节和外力帮助,转入“文化休克”的恢复期;二是少数人因情绪持续紧张而得不到缓解,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这方面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3. “文化休克”的恢复期:这一时期, 来华留学生开始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与途径。随着对周围一切的逐步熟悉和习惯, 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交际领域, 适时调节自我心理, 坦然面对工作、生活中的相异, 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4. “文化休克”的痊愈期( 也称康复期):这一时期,留学生开始把东道国的文化、习俗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另一部分。许多人自愿接受、自我调节, 更友好地看待周围事物, 使身心达到最佳程度,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 第二语言习得与“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存在特殊性,比如不同的文化圈、种族、政治体制、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适应的障碍会有不同,或者身处不同的亚文化环境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经历的“文化休克”时间、程度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文化休克”的普遍性问题却是不可回避的。大多数人对环境的突然改变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 对新的文化环境都要经历


一个逐步适应的阶段。

Brown 1980 年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角度对“文化适应”作出了定义,指出“文化适应”(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 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因而, 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John Shumann( 1978) 首先提出了这种“文化适应”的理论模式的基本假设, 第二语言习得仅仅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文化适应的程度将制约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的程度。按照他的观点,直接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程度产生影响的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心理距离”中, 极为明显的表现便是“文化休克”本文开头的案例说明了“文化休克”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容忽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把汉语作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他们所经历的“文化休克”将直接影响其汉语的学习水平。布朗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由“文化休克”阶段结束到心理复苏开始的时期称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这一时期, 学习者一方面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无法适应目的语文化,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漂浮无定感”( anomie),此时学习的愿望最为强烈,如果失去了这个机会,便失去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可能使用僵化语由心理复苏阶段直接进入文化适应阶段,而后因其已经可以自如运用僵化语进行交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便不会再有进展。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能会因长期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变得疲惫不堪,丧失学习的兴趣,更有甚者,甚至出现厌学和逆反情绪而直接影响其生活。所以, 对外汉语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要解决留学生在文化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尽早地克服“文化休克”,跨越文化适应的门槛,完成由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

三、 克服“文化休克”的策略

1、管理与教学双管齐下

在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可以发现,东西方文化圈的差异往往会成为诱发西方学生“文化休克”最直接的因素。西方文化奉行个人主义或自力更生( individualism or self- reliance)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着想,为自己做决定, 自己解决问题。遵循此种行为模式的西方学生往往从一开始就无法适应中国学校中学生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比如把学校有关规定例如不能到课应向老师请假, 外出长途旅行应先告知外办要去的地点、时间等讲给一位刚来的法国汉语进修生听时, 立刻露出不满的表情, 并激动地说“我在我们国家从来都是自己决定要不要去上课:, 并且我出门去一个月的时间都不会告诉我的父母我去了哪里。但是在这里, 我却不得不把这些私人的事情告诉你们。对于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教学,有老师反映,很多学生因为外出旅游而不来上课,而学校又不能按照管理中国学生的办法来管理留学生。导致老师上课时经常出现无人来上课,教学工作无法开展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问题, 简单的管理显然是不行的。于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向他们介绍以群体本位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中的情境主义或相互依赖( situationalism or mutual dependence) , 人人都必须接受既定法规习俗的约, 同时也受到这些法规的保护。对于那些管理部门需要掌握又可能涉及西方学生“隐私”的情况, 我们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生活情况、感受, 谈谈短期内的计划, 写家信等等多种形式及时获得。事实证明, 通过教学形式对两种文化的比较让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逐渐克服“文化休克”形成文化认同比单依靠管理部门对留学生进行管理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 我认为管理与教学不能分家, 那种各自为阵的局面只会让越来越多的西方学生因难以摆脱文化优越感的束缚对“办公室的老师”( 西方学生对管理部门人员的称呼) 的管理产生反感, 进而转化为更为严重的“文化休克”现象。寓管理于教学中, 让管理为教学解除后顾之忧, 同时也让教学发挥其特殊的优越性来协助管理, 二者共同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

2、以校园亚文化弥补情感失落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都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所以,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为他们营造校园亚文化环境以弥补留学生情感上的失落。比如开展演讲比赛, 文化知识竞赛, 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节, 出外进行文化考察, 邀请他们到中国家庭做客, 举办与中国学生的联谊会, 圣诞舞会等等,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弥补他们思念故乡而产生的情感上的失落, 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参与者, 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接受并融入中国文化。


3、真诚换取文化认同

真诚是建立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的桥梁, 能够超越国界实现情感的互动。在教学中, 我体会到情感的作用是比任何其他手段都强大的, 师生间只要建立起了真诚的友谊, 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就会更容易, 留学生也如此。有情感作为桥梁, 学生便更容易从他信任的教师的言行影响中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当然, 情感不是在朝夕间就能建立的, 尤其是与存在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外国学生, 这就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只要有真诚, 就能建立情感, 以情感的力量来缓解和消除外国学生心理上的不适感, 克服“文化休克”, 往往会取得意外的效果。

4、交流既要重视“历史”,也要讲究“现实”

对外汉语教师教给留学生的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 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地会成为吸引外国人来华的原因之一。但当今的中国人更能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那些历史盛景, 更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现实生活图景。因此, 对外汉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 组织他们品尝中华美食, 探访历史遗迹, 观赏民俗表演, 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 也应带他们领略当今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活中的新气象, 感受当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这将有助于消除他们头脑中旧有的“中国观”以及想象与现实的矛盾, 然也有利于他们在心理上逐步适应正与世界同步发展的中国社会及社会生活。

文化休克是一种客观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异国求学过程中。它本身并没有善恶的区别,我们应正确看待文化休克现象。如果对文化休克现象处理不当, 那么可能会产生以下两种消极后果: ( 1) 有一些人对待不同文化模式的态度容易走极端, 具体表现为: 一是盲目排外, 否定一切外来文化, 而只肯定本土文化; 二是盲目崇外, 否定本土文化, 而只肯定一切外来文化。其实,“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可取的。( 2) 产生文化休克者, 其本人在心理上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们第一次接触, 并发生互动时, 往往容易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震惊或无所适从, 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至于文化休克的程度深浅,要因具体的人或人群而定。文化休克产生之后,如果调适恰当和及时的话, 不会造成太多不良影响, 反之, 则不利于文化互动者本身以及此后类似的交流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 化休克产生后的文化调适与适应过程十分重要, 心理辅导的环节不可忽视。

面对文化差异,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求同存异”,更应该做到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文化休克现象。实践证, 近代以来, 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互动中, 我国曾出现过多次大的文化休克, 但后来在积极引导之后都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互动中?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尽量吸收? 外来文化 的精华为我所用。这不仅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活动的顺利进行, 而且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浅析文化休克现象[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9月第25卷第3.

2】罗丹.文化休克现象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8月总20.增刊

3】付怡.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克服“文化休克”现象的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69月第8卷第3.

4】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 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806e219b6648d7c1c746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