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论文

2022-04-10 03:28: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论文》,欢迎阅读!
传播学,论文



试论大众传播的社会的影响

内容摘要: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将对人类和社会带来什么性质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将从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四大方面来论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影响

一、在论大众传播的社会的影响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这里试举几例:

大众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①。 大众传播“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②。 “大众传播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响和音声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③

综上三定义可以看出,学者们对这个概念所做的定义既有类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大众传播是一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它的全部特征,这里综合有关传播学的教材对大众传播做出如下界定:“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④ 2)大众传播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其他类型的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传播主体的专业化、职业化。大众传播的媒介组织即大众传播主体包括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电视台、电台,也包括批量制作各种音乐、影像的文化传播公司等。这些媒介组织的传播者具有专业的知识、专业技能,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等特质,也此作为职业,并遵守一定的职业标准。

2.传播技术的先进性。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设备、手段等进行信息的大量采集、加工、制作、复制和传播的活动。

3.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连续性、公开性、易逝性。广泛性——传递的信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及时性——激光照排高速印刷快速发行;连续性——报纸天天出,杂志按期出,广播电视网络24小时全天候的提供各种信息;公开性——大众传播的信息对所有人开放;易逝性——报纸的消息,广播电视的节目通常只有一次性阅读。

4.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大众传播活动的媒介组织既是产业机构又是事业单位。媒介组织以信息为产品的同时承担着社会整合、社会协调、文化传承,教育等社会责任。 5.媒介的多样性。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

6.受众的广泛性。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即“一般人”

7.传播过程的单向性、传播反馈的弱化。传播渠道,传播组织作为单方面的传播组织,受众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接收到其传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没有灵活的反馈机制。 8.传播体系的制度化。许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在这里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1H.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他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递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⑤。美国学者C.R.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1959年发表)中,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W.施拉姆曾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译本为《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三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面三功能: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一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从人们切实感受的“有用性”层面说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3.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彩世界;

4.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将对人类和社会带来什么性质的影响,很久以来一直是社会科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西方早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这两种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播学研究当中。⑥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美政治家J.布莱士在1889年出版的《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写道: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现实的舆论是一个由分散的、具有情绪性和偏颇性的个人印象或观点经传播结晶为合理的公众意见的过程,报刊在此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其具有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三个功能。

法国学者G.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写道:报刊对社会的最主要贡献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公众与一般集群不同,有理性有知识有教养,能公正冷静地思考公共事件。只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是把分散的公众连接起来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无限扩大,社会将进入以“流行和革新”为主的时代。

美国社会学C.H.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时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这些意识与媒介相联系。对大众报刊的营利主义感到不满,但认为近代传媒的发达扩大了人际交流与沟通及各国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西方对传媒的集中和垄断,使得大众传播不仅未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成为少数人操纵的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具有麻醉受众的神经负功能。

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大众媒介作为“营利企业”和“宣传机构”,使大众淹没于表层信息,丧失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类似于“心理暴力”

美国精神医学E.D.格林在1956年发表的《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中认为,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美国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急剧下降。

我认为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的作出结论,我们应该用唯物主义辩证的态度去看,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同时,大众传播这种大型社会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脱离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单纯的讨论大众传播的“善”与“恶”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3)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巨大而复杂的环境,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范围,必须通过大众传播去把握。但大众传媒因种种原因,展现给人类的只是信息环境(环境的再现),而非客观环境本身。即: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1.信息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特点:a.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等信息符号;b.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传达消息或知识且包含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约人的行为;c.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d.具有社会控制功能,是制约人行为的重要因素。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①可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在短期内给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②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3.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自由与新闻》1920年发表)《舆论》等著作中提道a.人们因为活动范围等局限,对周围事物的了解往往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因此人们的行为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是对新闻媒介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的反应。而人们意识不到注意这一点,往往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看待。b.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且由此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该机制使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即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注释:

①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1版,290页,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 ②沙莲香:《传播学》1版,1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T.OSullivan,Key Concepts in Communication,Methuen&Co.,New York,1985,130 ④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1版,11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美】W.施拉姆:《传播学概论》32页。 ⑥参见【日】儿岛和人:《大众传播受容理论的展开》1版,8页,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参考文献: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09f56c1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