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做一个“沉默”的老师

2023-05-05 21:3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随笔:做一个“沉默”的老师》,欢迎阅读!
随笔,沉默,老师,一个

随笔:做一个“沉默”的老师

一场春雨过后的早晨,我在幼儿园西边的南北通道上发现了好多的蜗牛和蚯蚓,我赶紧喊来我们班的孩子,孩子们兴奋极了,男孩顾不得老师要讲的捉蜗牛的要领,就三五成群地散开去捉蜗牛。女孩看着男孩都忙得不亦乐乎,不甘落后,也不停地东奔西跑。一听到谁发现了,赶紧围过去确定,大家一边找一边捉,一边不停地大喊大叫:“我看见了”“我发现了”“我捉了一只了”。 就这样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老师,我发现蜗牛妈妈生小宝宝了,”大伙一看,哇!真的耶,一只小蜗牛紧紧贴在妈妈的身体上,一个小朋友小手不小心晃了一下,小宝宝掉了下来。“小心小心。”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老师,为什么我们平时在通道上玩,没有看到蜗牛呢?它平时藏在哪里?他的家在哪儿?是不是下雨后,就出来呀?”“那我们一起找找看。”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紧紧抓住身边的自然资源,开展了探索蜗牛的教学活动。

刚开始我让孩子们到草地上、围墙边及种植园地去找一找,幼儿不仅对找蜗牛活动感兴趣,而且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蜗牛喜欢在潮湿的地方,蜗牛要吃树叶、菜叶等秘密,找到蜗牛后再把把蜗牛放在自然角上进行饲养,其中孩子为蜗牛的家发愁,我此刻不是传播经验,是保持沉默,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探索,让他们体验做中学的科学活动,做前思考“哪些物体可以做蜗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样做蜗牛才不会爬出去”“怎样才不会把蜗牛闷死”等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做“沉默”的教师,迫不得已时才“出手”。作为支持者,教师只需要提供多种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幼儿是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对材料性能的熟悉,并不断根据自身已有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如在蜗牛爬出塑料杯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即提出自己的想法,是给幼儿自我挑战和调整的空间,让幼儿用伙伴之间的差异资源来解决“如何才能不让蜗牛爬出来的问题”。因此,做一个“沉默”且等得了的教师是关键。

在每天的饲养活动中,孩子们每天去观察它,喂蜗牛食物,他们发现蜗牛的更多的秘密:蜗牛睡觉会缩在壳里,蜗牛头上有二个触角,一个触角长,一个触角短,用东西碰它一个触角缩了回去,另一个没有缩回去;再碰它另一个触角,它也只缩了一个。接着又陆续发现了


蜗牛会吐出一种白色的东西,会大便,发现蜗牛的头像方向盘等等。整个过程,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他们不仅了解到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验与努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实验的,并且能够在实验中根据结果和问题不断调整方法、策略而获得新的经验。在交流经验时,幼儿不仅关注发现的内容,还分享了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与过程。

有的幼儿回家后还继续到自己家的菜园寻找蜗牛,兴趣很高,因势利导,让幼儿去寻找发现和蜗牛相似的的小动物,同时也可以让家长参与。在父母的帮助下,有的幼儿带来了田螺,有的带来了河蚌,螺丝等,饲养在自然角上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去观察,同时孩子们又发行了蜗牛壳薄、扁、好似透明的,而田螺、河蚌、螺丝壳厚,长。

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教室里老师干巴巴的讲要有价值得多。又如生活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人们探求的问题,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就能引导孩子进行他们感兴趣的科学活动,获得他们需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与探索精神,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既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能指导幼儿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e9aa3dce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