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2022-04-10 02:0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语文,优质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

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

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冷静明智、无奈

3 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研读翻译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研读翻译第二自然段,重点翻译如下三句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思考:面对国难,郑国的君臣是怎样做的?

研读翻译第三自然段,分析: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 利害点: 高妙之处:

研读翻译第四自然段,分析:面对秦国的倒戈,晋文公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你怎样看待他的做法?

二、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 “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 “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智”,明智,聪明。

2、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例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3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3.结合导学大课堂归纳字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134983ed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