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22-04-28 16:2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欢迎阅读!
特色化,韩国,高等教育,启示,经验

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葆乐心 张蓓蓓

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3年第8



要:在国际化进程中,韩国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韩国也被世界公认为“教育兴国的典范”。中国与韩国同处东亚,共同受到“儒家文明”的影响,我国可以借鉴和吸收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经验,创办出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韩国高等教育 国际化 特色化发展

题: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我省高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项目号Sz060304)项目成果。

一、历史进程: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在实施本国的发展战略规划时,把本国的教育拓宽于世界教育之中,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不是教育在形式及内容方面符合某种潮流或具有某些通用的国际性,而是教育接受某些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因而具有更大更多合理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求人们具有超越传统的勇气和胸怀,具有改革的胆识和气魄,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各国高校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加速高等教育的要素流动,密切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使自身快速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走向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

韩国仅仅用20年时间(19601980)就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用15年时间

1980199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中国家,这应归功于韩国政府百余年来实施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在韩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金泳三的“文民政府”公布了4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其中以“5.31”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最为核心,这个方案既关系到“文民政府”高教改革的成效,也影响到后续政府高教改革的走向。其主要内容包括:引入弹性制报名制度;专业认证最低学分制;单独设立专业性研究生院;引入大学设立准则主义;大学招生人数自律化;研究的国际化;国际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大学评价与财政支援间的联系;引入学分银行制;改善高考制度;支援高等教育机构走向国际。金大中的“国民政府”和卢武铉的“参与政府”继承了“文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推出了多项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促进了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了韩国国内顶尖大学的国际排名。2013611日,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发布的2013QS大学排名:亚洲》权威地报告了本年度亚洲的学术水平,其中,韩国首尔国立大(SNU)排名第3,韩国科技高级研究所排名第6,韩国浦项科技大学排名第7

二、战略选择:韩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化发展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顿?克拉克指出:“实施高等教育的最差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鸡蛋都往一个篮子里装,高等教育最忌讳单一的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千面一校的发展模式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特色化发展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基本竞争战略,是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寻求适


合的不同于他校的个性化发展路径,是高校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更是高校生存和持续良好发展的前提。

根据韩国教育2005年发布的《大学特色化促进方案》与2007年发布的《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发展方案》中对大学特色化的界定,现阶段韩国对大学特色化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以大学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为基础,对相对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和学术领域集中校内外的资源重点资助,促使大学形成适合自身发展、适应地区社会及产业要求的独特办学理念,从而提高大学竞争力的一系列过程。韩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对大学特色化的政策性关注起步较早。早在1970年韩国政府就公布了《长期综合教育计划案》,在该计划案中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目标,1971年开始酝酿改革方向,1972年将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具体化,公布了实验大学和大学特色化改革方案。根据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的变迁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政府主导特色化期,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的特色化僵持期,90年代中期以后的特色化基础构建期和特色化重点推进期。其中,“BK21 工程(Brain Korea智力韩国21世纪工程)”是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旨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优势,通过政府与社会在人力、财力和物质等方面的投入,有重点地把一部分高校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和地方优秀大学,培养出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所需的新型高级人才和国家栋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特色化政策从正式出台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在推动韩国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促进韩国大学个体特色生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韩国高校的特色化发展现状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理念和全球化视野,将本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融会贯通,实现“韩西合璧”;第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兼具民族的和世界的双重使命,将本国的传统教育和全球范围内通行的现代文明紧密结合;第三,学生的国际交流频繁,学生参与国际性竞争的机会和资源都非常充裕,与此同时,国外来韩留学的学生也不断增加;第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大力实施“学生走出去”和“国外专家走进来”的双向交流政策。

三、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特色化发展,举质量之旗帜,走特色之道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共识。我国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强调特色发展战略,追求大学个性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同构同质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特色越来越不明显。

第一,高校办学理念趋同。当前中国的大学,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没有自己的独创性,只是模仿移植,无法体现自身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更无法深入人心和指导办学实践。第二,专业学科设置趋同。受人才市场的影响,不少大学在条件不具备时盲目兴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经济管理、外语专业、MBAMPA等,导致出现了一所大学只要有中文专业就增办新闻专业,有政治学专业就增办法律专业,有外语专业就增办与“国际”关联专业的“跟风”现象,这些盲目追求兴办热门专业的集体趋同行为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我国大学中出现了600多个新闻学院、800多个法学院、2000多个与“国际”关联的国际经济、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国际文化等学院。第三,人才培养模式趋同。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这不仅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也使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四、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中国和韩国同处东亚,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共同受到“儒家文明”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进程中,借鉴和吸收韩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对我国尽快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时期,高校在促进特色发展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高校既要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成果和经验,又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既要对本校以前探索形成的实践经验进行行之有效的确认,又要放眼未来,为本校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制度空间。第二,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大学多方协调的、更加灵活的运行机制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灵活的运行机制的支配下,国家可以通过教育立法、制定教育方针政策、调整教育经费拨付机制等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加以宏观调控;社会可以主动参与学校办学,使之满足社会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需要;市场可以根据人才供求关系,调节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和类型;学校可以通过获得的办学自主权,根据国家、社会、市场的不同要求以及自身办学的实际条件,充分发挥自己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优势和形成的办学特色,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发展战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以期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支持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徐辉.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留拴.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J].世界教育信息,2003(11).

[3]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1994.

[4]梁荣华.韩国大学特色化政策变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5]袁本涛.从属与自立:韩国教育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6]余玉娴.韩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李家福.大学差异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葆乐心,河北大学;张蓓蓓,华北电力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8cfc98d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