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苟鹤) 优秀教案

2022-12-29 15:1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松(杜苟鹤) 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小松,优秀教案,苟鹤

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了解诗人的凌云之志,并对补充的两首诗有所了解。 2.学生能将诗文背诵下来。

3.学生由诗受到启发立下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受到诗的启发立下鸿鹄之志。

难点:怎样带动学生向诗人学习立下远大的志向。

【教学过程】

1.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战国时大文学家屈原的志向;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志向;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的志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宋末元初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的志向。

同学们,你们呢?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当国家主席?当宇宙卫士维护世界和平?去打工挣大钱?当明星?当老师?你们想做什么?思考一分钟待会告诉我。

(学生回答中)

(对学生的志向进行点评)

下面咱们看看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志向。 2.新知识讲解:

一、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家乡在今天的安徽。他出身贫寒,曾自称“天地间最穷人”46岁才考上进士。这首诗是他出身寒微,但不甘于平凡,胸怀大志的证明。

二、老师带领一起朗诵全诗。

三、提问学生对诗的理解。(主要是写诗人胸怀大志,和对世人目光短浅不识英才的讽刺) 四、对诗的写作方法解析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

1 / 3




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五、讲一送二,我再送给同学们两首诗当作见面礼。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作于1910年,作者时年17岁)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赋新月

() 缪氏子(作于作者七岁时)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3.总结: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通俗易懂,托物讽喻。

【作业布置】

1.今天你们学了一首诗,是书上的礼物,老师又送了两首诗的礼物。礼物肯定要好好保存了,可是礼物放到哪里好呢?放包里容易丢,写纸上容易破,所以还是放在脑袋里最保险了,

2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eca194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