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对话,静待花开

2022-07-16 02:0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与心灵对话,静待花开》,欢迎阅读!
花开,对话,心灵

南通市第三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与心灵对话,静待花开

——《幽径悲剧》教学心得



如皋市实验初中 胡亚红



阅读是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优秀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应该就是火把,将自己全部的智慧、情感和对文本的精要阐释向所有的学生开放,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师生彼此在课堂上真正敞开心扉,进行着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学生的心灵火花被源自老师和文本的心灵照亮。《幽径悲剧》一课的教学让我体验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让我体验到与心灵对话、静待花开的语文教学过程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一、预设与留白。

通常情况下,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我自己查阅了大量的课堂实录,同组老师也帮我提供了不少资料,我反复地研读课文,反复地研读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最终确定了教案的第一稿。我考虑到每一个环节,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环节的导语和过渡语,至设想到学生将如何回答以及我将如何评价,真可谓环环相扣,字斟句酌。可是试上的结果是,学生根本不按照我的套路走,我一边要故作轻松地、耐心地倾听,一边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怎样不着痕迹地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我事先设好的“局”,最终难免有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之感,难免有吃力艰涩不流畅之感,预设的精彩没有出现,预设的任务还难以顺利完成。

由此我深刻认识到:再好的预设,再充分的准备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其根本原因是,我虽然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唯独忽视了最最重要的学生的心灵。就课堂教学而言,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的活动,但是,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不同人格和个性差异的生命,因此,预设不能过度定量化、精确化,否则它只能束缚教师的创造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思维的开阔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将自己隔离在高高的讲台上面,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于是,我们集体讨论,精简教学环节,将藤萝的“美”和“惨”合并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读到了一株怎样的藤萝?这个问题,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可深可浅、可伸可缩的问题,是一个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的问题,具有纲举目张之能,可以开合自如,张弛有度。实践证明,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



1


留白的,适度的模糊,有助于学生展示丰富、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充分的阅读和品味语言,走进作者心灵,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文字带给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其实是真正关注学生,真正以人为本的有效设计。

二、对话与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着充满生命活力的精彩的生成。它是建立在充分的对话基础之上的。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自助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保证了这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篇幅比较长,内涵丰富而深邃,感情含蓄而深沉,文本不读通读透,无论怎样讲析,无论怎样合作探究,都是隔靴搔痒,徒劳无益。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反复读,按要求做批注外,在课堂上,还安排了小组展示读,学生自主读,学生点评,挑战朗读以及集体齐读等形式,绝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反复的诵读,不仅还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在小组的交流和碰撞中,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那株藤萝的特殊的感情、它“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后的难以抑制难以阻挡的悲情,以及作者对世人只顾“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自私、冷漠的愤慨和沉痛之情。此时,我说:“我真的理解了这句话:‘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我相信大家一定和我一样,真切感受到了一颗高贵的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深深为老人那悲天悯人、爱一切的伟大胸怀而震撼。那么,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吧。你可以化身为那株古藤萝,代它倾诉内心的痛楚;你可以和季老交流,给他一份心灵的慰藉;你可以谴责那些愚氓,让他们不再制造悲剧。”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情境,学生心中或悲或愤或慷慨或激昂的感情喷涌而出,化作一声声呼喊或者呐喊或者声讨,学生完成了一次情感的洗礼,课堂呈现出一道优美的、流动的散发人性光辉的风景线。

三、倾听和点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求教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对话、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真正解放学生,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倾听者和合作者。这样的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实际操作的结果却不是那么尽如人意的。我在试上的时候就发现,当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时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不是很到位不是很准



2


确的时候,当学生不能对老师的问题立即有所反应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要“提示”,总是禁不住要提醒他们“注意”,不能真正放心让学生去表达,不能真正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不仅打乱了课堂的整体性,更重要的是打乱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表达成为空话,尊重学生独特有个性的体验成为空谈,让“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与实践付诸东流。

倾听和合作是对学生的尊重,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心灵的真谛,教师相机和适时的点拨则是为了提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质量。教师的点拨要精简,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明确的表达作用和表达目的。比如,“这株藤萝美在它的形、色、香,美在它的与人和睦相处,美在它的善良与奉献”这句话是对学生对藤萝形象分析的一个总结。教师的点拨要富有感染力。比如,“原来,作者是为人类的愚昧而悲哀;是为经过了十年浩劫后这么多年我们身边仍存在着愚氓灭美的现象而悲哀;是为整个社会对愚氓灭美的现象仍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悲哀。这个充满感情的排比句在提炼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作者高贵的心灵,为“感悟升华”的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与学生同读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幸福和欢乐,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伴随着许多的遗憾和迷惘。不过,我坚信,行走在语文教学博大宽广的天地里,坚持用心和智慧与学生交流,在不断的心灵对话中,一定能够和孩子们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激情和爱的纯美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静待花开。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f7eaf5d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