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电大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

2023-04-30 21:2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年电大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欢迎阅读!
成性,电大,社会教育,学前,考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第一至第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 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教育 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 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 .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 育方法观。

3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

4 .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 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5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 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 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 .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

7 .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 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班 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9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埃里克森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 动对内疚。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

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

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


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不少

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儿童不仅是认知者, 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答: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

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

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

.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答: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

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答: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

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22a5959cb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