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

2022-08-03 05:00: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欢迎阅读!
论语,孔子,天道,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论语》谈孔子的天道思想

作者:汤 郑俊涛



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虽然尊崇天道,但却不轻言天道。所以,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虽说是不轻言,但不等于不言。事实上,我们从《论语》中可以发现,子贡应该是曾经听到过的,《论语·阳货》中孔子曾对子贡说:天何言哉?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是孔子对天道的描述。但孔子的天道思想究竟是什么呢?它包含有哪些内容呢?

从我目前所查到的资料中,多数对于孔子天道思想的考察往往都只是从天道本身出发,而且往往也仅限于天道本身的调查与研究,但实际上我认为,孔子的天道思想很多时候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思想相连结的。下面我就谈谈《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与天道有关的思想。 虽然孔子不轻言天道,但毕竟《论语》中充满了天、天命等语辞,这些语辞能否与天道联系在一起?春秋之际天有两种基本含义:自然天空与神。周人完成天的神格化,同时意味着天被人格化的完成,因为神是人思想的投射,这种人神兼备的天是周人的一大文化创造,它不像殷人的帝那样不可理喻。神的伦理化为天的多向度解释留下了余地,孔子的天多重含义正表现出了这种特点。孔子的天多为超越人之上的神格力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阳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里的天具有自然天空的倾向,但自然天空并未对神格提出否定。从天,自然界也是带有神格化的,而更多的时候,孔子的天具有意志、人格,“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于予,桓魉其如予何!”(《论语·述而》)“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由于孔子对命运之重视,所以他把天看成命运的主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这里看出,孔子的天是多向度的,它迂回于自然、人、神中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因而具备解释的灵活性。

孔子的天高于道,天构成了他阐发道的一大背景。孔子虽未对天道进行论述,但却对天命给予了异常的关注:“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种态度含有宗教神的情感,却没有天命靡常的思想。天的构建是孔子赖以存在的依据,只要在情急中,孔子总是要抬出天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予所否者,天厌之,厌之。”(《论语·雍也》)“,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呼天是情绪极致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孔子之天是他行为活动的最后支撑点。

志于道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不管这个道是外在的社会理想,还是内在的人生境界,都在人间活动。孔子这种对天对道的态度,预示了他不可能有非常成熟的天道论,只有在天道与王权这个背景上,才能在反面揣测孔子天道的可能含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2c71b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