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其三)》设计

2022-07-17 01:0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归田园居(其三)》设计》,欢迎阅读!
园居,归田,其三,设计

《归田园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并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点拨、讨论、分析讲解,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 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 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清理,清除, 杂草,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33fec112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