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园居

2022-07-17 01:00: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归田园居》,欢迎阅读!
园居,归田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每当读到《红楼梦》中潇湘妃子(也就是林黛玉)这句赞美菊花的诗句,我便不由地想到一位爱菊的隐士——陶渊明,想到他和菊花一样“不媚流俗,高洁傲岸”的品性。今天,我们就借他的诗作《归园田居》和大家一同走进他的内心,去品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介绍作者生平及 写作背景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这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是对其三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其三我们来共同学习,其一由同学们自主学习。

三、听录音朗读,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标出节奏及押韵的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朗读。反复朗读

2,请生找出押韵的字,如何读出押韵的字呢?读出韵脚的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吟诵的味道来。

3,分别请男女生两个同学读,当场对决,PK一下,并请生点评。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诗歌的情味来。 四、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联想和想象,心灵便能自由地飞翔。在刚才的朗读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

思考: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乐观向上。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春末夏初(一般都是这个时节开始耕种),“种豆”“草盛”“夕露” 2、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归家的满足和快乐。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的生活感到满足。

五、通过刚才的创作,是哪些诗句或词语激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读出诗句的言外之意吗?请大家反复地品一品,把你独特的感谢受与大家分享。(炼字的特点)我们先来看诗的前四句。

示例:同学们刚才表现得不错,我也按捺不住了,下面就由我来抛砖引玉吧。“盛”与 “稀”对比,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疏,可见诗人不善农事,可是诗人有没有因此而放弃呢?他劳作的心情如何?“盛”“稀”对比而用,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好,后面的精彩就留给大家吧。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而“理”“荷”又写出了劳动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由诗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品析引出对第一首的学习。 齐读后四句

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但诗人笔锋一转,接着写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接六)

六、诗人曾经违背自己的意愿生活过吗?没有

后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田园。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到达了高潮。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

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小结板书

其三 农村生活 愿无违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208a78b52acfc788ebc9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