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

2022-09-26 06:1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欢迎阅读!
山寺,禅院,上册,唐诗,教案

word

题破山寺后禅院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

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难点: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3教材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写破山寺后禅院,诗人层层深入着力营造的是一个幽深静寂的意境,在这过程中,诗人内心的杂念也被一层层地剥除,最终,归于宁静,归于清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想远离尘世的隐逸胸怀。这是一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某某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4学生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1世纪的少男少女,与他们生活的时代差距大,这也是他们进入初中后第二次接触的古诗,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通过环境描写表达作者心境的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5教学过程

一学时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 3


word

盛某某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让我们可以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 活动2【讲授】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活动3【讲授】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 活动4【讲授】品评赏析

(1)开头两句点出了入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来到兴福寺。看到旭日初升,阳光照耀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5)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活动5【讲授】品味名句 品味名句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小结: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2 / 3


word

活动6【作业】作业布置

把《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改写成写景散文。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122fc2ccc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