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仕女画中的“唐妆”之美

2023-01-13 09:19: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唐代仕女画中的“唐妆”之美》,欢迎阅读!
之美,仕女,唐代,唐妆”

浅谈唐代仕女画中的唐妆之美

作者:高歌

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3

一、唐代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

唐代仕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唐代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张萱、周昉所创造的贵族妇女美的典型被后世称为唐妆

(一)张萱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

唐朝被称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王朝。唐代前中期的妇女大多穿小头的鞋子和较窄的衣服,披帛半臂低胸;晚唐时期的妇女流行穿曳地宽松的装束。

张萱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人物画家。他的著作有《揭练图》、《按乐仕女图》、《號国夫人游春图》等。在《捣练图》中可以看出张萱的线条运用上很是讲究,这种线条后来被称之为琴弦描。张萱能巧妙的运用不断变化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质感,这也体现了中国画中线描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大的包容性。

张萱的画色彩艳丽、细作晕染,被世人称为张家样。张萱的仕女画中唐代裙装的特点很明显,被唐代诗人称之为时世妆。袒露半胸,上着宽袖的对襟衫,下着华美的长裙,华贵精致的织绣帔帛披于肩上,这些服饰元素在后世被视为唐代服饰的主流审美。 (二)周昉仕女画中的服饰之美

张萱之后的著名画家周昉,他的风格被世人称为周家样

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人们都穿着这种绮罗纤缕见肌肤袒胸的大袖衫。唐朝早期的服饰较为窄小,到唐朝中后期都演变成了宽大的衣服。周昉在描绘这些衣服时,赋彩技法娴熟。尤其是对于纱衫的表现更是完美,通过设色时色彩深浅的变化和在白色纱衫着色后,沿衣纹勾白线的技法,充分表现出纱衫的质感,准确地表现出衣衫之间叠压关系。 二、唐代仕女画中的头饰之美

自古人人皆梳发髻,唐朝饰物更是讲究华美,而且喜欢将发髻加高。唐朝的贵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发来增加发量,头发上再装点首饰。 (一)千姿百态的发型


唐代妇女对发型的讲究促使了发型千姿百态的特点。高祖宫中有半翻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当时发髻还有百合髻,堕马髻和螺髻等等。我们可以从唐代妇女丰富多彩的发型和发饰窥视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之高。

唐代发髻在唐代的名称非常多,有双鬟望仙髻、簪花髻、飞天宝髻、拋家髻、双缨髻等发髻。唐代妇女的发髻跟唐代的服饰一样,在继承前朝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改造,不少古墓和唐代绘画,例如有《宫乐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都保留了大量发型的形象资料。

簪花高髻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摇,顶上戴牡丹花。在《簪花仕女图》中,画家对图中仕女头饰的刻画极为精致。结椎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发髻,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都存在。这种发式的梳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立于头顶或两侧。 (二)琳琅满目的发饰

发饰作为头部的装饰也是可以代表一个民族对美的认识。因此唐朝的妇女对美的追求自然少不了对头部进行装饰和造型。

秦代始创凤钗,以金银为凤头,玳瑁为脚。续而之后西汉就有了垂珠步摇,东汉幵始有了妇制盘龙钗,晉惠帝元康年间,妇女喜好头戴金银,玳瑁所做的钗,南齐潘淑妃有九鸾钗,北周到隋朝出现了金银材质、左右对插的大小花树钗。到了唐朝,帝王之家的贵妇的发饰就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多得满头钗簪,珠钿累累。唐朝中期,花之魁的牡丹盛行,妇女又以簪花为时尚,这种爱好由五代起,到宋朝,每逢年节,连皇帝百官也有簪花。由于鲜花并不耐久,所以很快便由发钦罗绢制成的假花所替代。这样不仅花的种类变得应有尽有,而且它们的形态也由花簪而成为花团锦簇的花冠。也许由于这种花冠的应用,使得形态的意识影响。就在这一时期,古代流传下来的龙凤钗、花树钿、金步摇等,也像花冠一样点缀在冠上,戴在贵妇人的头上,这就是所谓的花钗冠、龙凤冠。 三、唐代仕女画中的画妆之美

战国时期所出土的楚俑脸上存在粉白黛黑,也有胭脂的痕迹。秦始皇时期宫中多流行红妆翠绿眉。汉武帝时期宫女多扫八字眉。魏武帝时期多命令宫人扫青黛眉。可以看出翠眉最早出现于秦汉,到六朝盛行。在唐代早期就一直存在翠眉,当时的这种面妆在生活中最为流行。 到了唐代,眉毛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研究古代的陶俑和诗词,当时的眉毛可以划分成宽细两种。细的一种大致像飞蛾的触角,是细长而弯的蛾眉;宽的一种是形状短圆的蛾翅眉。在


《簪花仕女图》中对女性的观察可以看出细眉的流行在初唐和盛唐,与画中女子细长的双目形成鲜明的对比。

额黄的大小和花钿相同,是指在额头间涂抹上黄色,额黄也叫作鹅黄鸦黄花黄。如今这种化妆方式已不见,额黄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朝。

花钿和妆靥也是唐代妇女中盛行的一种妆容,统称花靥。花钿是指使用金箔、纸、珍珠、茶油花子等,有的就用原型,有的要剪成各种花叶鸟虫等,然后把它贴在眉心、眼角。这种妆容盛行于唐朝,在王建的诗中记叙地尤为详细: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鸾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沉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在《捣练图》中,女性的额上有红瓣花片。在敦煌壁画上中唐后供养人的面像上都点缀了梅花妆,有圆的,也有花瓣形的。在唐代,妆靥被用来增加女性的魅力,点在妇女的嘴角酒窝的位置,施以圆形红色的粉靥,或是贴上花钿,如同唐诗中所描述的杏小双圆靥醉月双眉靥一样。 结语:

唐代妇女的服饰妆容华美多样,处处体现了唐代的繁华与昌盛。唐代仕女画中的韵味很轻快,画中的女子妆容华美,人们可以通过画家笔下舒缓的线条去欣赏画中女子的妆容,欣赏唐代的美。

作者简介:高歌(1996 4-),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国画,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2d972cefe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d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