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2023-04-21 17:0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欢迎阅读!
浅析,歌舞,创作,儿童,音乐



浅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黎锦晖作为中国儿童歌舞音乐的奠基者,开创了这一特殊音乐体裁,其多部音乐作品至今仍在传唱。本文通过对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背景及动机、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音乐思想与教育思想,使中国儿童歌舞音乐能够更快发展。



标签:儿童;歌舞音乐;特点

在近代中国乐坛上,黎锦晖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他创作了儿童歌舞音乐一体裁,在儿童歌舞音乐道路的探索中,共创作了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和12部儿童歌舞剧,可谓成果丰硕。其中的一些歌曲,《小小画家》《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老虎叫门》等至今仍在小朋友们中间流行,其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他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个人生活经历以及儿童歌舞音乐中所吸收的中外音乐因素分不开的。



黎锦晖(1891年一1967年)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的民间音乐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并开始进行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49年后,致力于电影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一、创作背景及动机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广国语教育运动。1919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黎锦晖开始致力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运动,他认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这样既熟练了许多国音、标准词、标准句,又可以使姿态、动作、心情与歌声十分融洽,于是便产生出利用歌曲协助国语教学的想法。他把采集来的民歌小曲删繁就简、省略花腔、编成新曲,并配上儿童易懂好唱的白话歌词,成为新的儿童歌曲。



二、创作特点

1、词曲结合巧妙,语言通俗易懂。锦晖作为一个语言学家,对词曲结合的问题非常重视。在创作实践中,他曾提出过乐化句的原则。所谓乐化句就是使寻常语句变为‘乐化句’。这一原则正与当时提倡的国语教育相符合,在普通话声调的基础上,注意语言四声的规律,从而谱写出与口语声调协调的乐曲。锦晖完全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了许多质朴流畅、亲切如诉的歌曲。以《可怜的秋香》为例:



暖和二字,从声调上说是上声+阳平,旋律走向是上行四度,贴近语言的自然声调。照过金姐的脸从声调上是去声+去声+阴平+上声+轻声+上声旋律线根据歌词声调成弧形。是个上声字,旋律走向是上行小三度,使




的韵调宛如富有表情的朗诵。同句中爸爸妈妈为叠字,后一字在发音上应为轻声。所以,此处的旋律进行均为两个下行三度,把语言声调细致的模拟了出来,同时这样一个问句,也极符合儿童的语言,唱起来特别亲昵,把孩子们说到爸爸妈妈时的娇态表现的很真切,歌词也非常口语化,易于被儿童所接受,他的其他儿童歌舞音乐作品也都体现出了这一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2、借用歌曲达到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在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中,通过不断的探索,把各科的教材纳入剧中,由于儿童模仿的本能发达,有爱表演成年人生活或动物情态动作的特点,于是他借此加入了表演动作于剧中,同时剧中一切布景和化装都由儿童亲自动手,让儿童亲自去体验剧中人物、动物的动作与情态,在锻炼儿童思想、能力的同时,也对儿童进行了相应的思想道德教育《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讲的是一个淘气的小孩抓住一只小麻雀,后来在老麻雀的哭诉下悔過自责,放了小麻雀,并承认了错误。作品以将心比心,大家都一样表现一种仁爱之情,教育儿童养成善良善良、诚实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他的另一部最为成功的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中也体现出了一种开创精神。剧中对小画家倾注了强烈的爱怜与同情,嘲讽了封教育制度,提出了保护儿童创造性才能,反对个性压抑,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很积极的,具有先进性的意义。



3、吸收民间音乐进行创作。黎锦晖从小就接触到了民间音乐,学习了各种吹拉弹唱的民族乐器,他的音乐创作根植于民间土壤,在探索音乐民族性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创作中运用现成民歌曲调填词而成,后期直接采用民歌的方法、技术因素,把它们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出新鲜而富于民族风格的音调。



其中,《麻雀与小孩》中的《嗤嗤令》来自湖南民歌、《大开门》来自民间器乐曲牌、《银绞丝》来自北方小调、《卷珠帘》来自湖南民歌、《月明之夜》来自传统旧曲等。由此可见,他对民间音乐南北方不同曲种都非常了解,并能恰到好处将其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中。《可怜的秋香》是一首具有鲜明民间色彩的作品,尽管它并非根据某一特定作品改编而成,但风格比较鲜明,一看便知是一首地道的民歌。它运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曲调亲切委婉,在旋律发展手法上,采用了民间乐曲常用的承递法的技术,即前一乐句的尾音被后一乐句的开始音所承用,一环套一环,音调绵绵不断,这种手法常被称为鱼咬尾,这种民间音乐独特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旋律的民族性,很好塑造了秋香这个令人同情的孤女形象。



此外,黎锦晖在创作中还注重外国风格与民族风格的协调统一。《麻雀与小孩》中的《飞飞曲》本是一首德国民歌,但经黎锦晖加工处理后,根本觉察不出有异国色彩,而常被误认为是一首中国歌曲。《月明之夜》中的《葬花曲》也是一首德国民歌,20世纪初由李叔同把他介绍给国内,经过填词更名为《幽居》黎锦晖在采用时,节拍由2/4变为4/4,节奏的变化加入了附点和切分节奏型,旋律也做了一些中国五声化的处理,使其西洋调式色彩减弱,演变为中国民族音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曲、儿童歌舞剧有了一些认识,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思想启蒙教育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同时,作为第一个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不仅具有开创性,同时也为后来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石,可谓影响深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91ab2d647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