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去蜀·五载客蜀郡翻译赏析

2022-04-11 00:11: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去蜀·五载客蜀郡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载客,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去蜀·五载客蜀郡翻译赏析

《去蜀·五载客蜀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萧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前言】

《去蜀》作于公元765(唐代宗永泰元年)杜甫因友人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而离开成都,在乘船东下途中写下此诗,该诗总结了诗人在蜀五年多的全部生活,笔调堪称恢宏寥阔。《昌氏春秋》: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该诗出自于(《全唐诗》 【注释】

五载:760年—765年(上元元年—永泰元年) 蜀:广义指四川,该诗专指成都。

梓州:四川三台,758年(唐干元元年)改梓潼郡为梓州。 关塞阻:蜀道难,难返长安。 潇湘游:将往荆楚游历。 万事:从前之事。 残生:后半生。 大臣:指郭子仪。 【翻译】

1


这首五言律诗,诗人杜甫就总结了自己在蜀五年来的全部生活,不但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混乱的局面而无奈,也表现出诗人杜甫难以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忧虑。艺术上,首联对偶,不但开启了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为诗人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同时,诗歌中,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不但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语气,而且也使诗歌更具含蓄性和讽刺意味,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和批判性。 【赏析】

首联“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蜀,广义指四川,此诗专指成都,这句诗是说诗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时间,其中一年还是在梓州(四川三台)度过的。次联说: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的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无奈与愤激之情自见。在严武当政时期,为了照顾诗人贫困生活,曾表荐他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诗人性忠直难被群僚所容,时受讥讽,因此不久坚决辞职归草堂。严武在世时尚且如此,此诗他人亡职歇,更待不下去了。暗示此去原非本意乃是迫不得已。

“潇湘”,是湖南两条重要河流,此泛指湖南地区。诗人前往,因为那边有可以投靠的亲友故旧,如舅父崔伟,朋友韦之晋、裴虬等人。三联说,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



2


残生象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困苦生涯,莫此为甚,不能不悲愤交集,“黄发”“白鸥”联成对仗,表示行廉志洁如故,决不肯为穷困改节。由此结出尾联的反语。尾联说: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明知这班肉食鄙夫只会以权谋私,承担不起国家顶梁柱的重任,而自己“致君尧舜”的理想久遭扼杀,国之将覆,不能不悲。寄忠诚忧国之思于愤激言辞之内,感人的力度更见强烈。清人蒋士铨有诗赞杜甫云:“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南池杜少陵祠堂》指的正是这位诗圣的高尚情操。此诗尾联用激切语言所寄托的深于忧患不忘国难的赤诚丹心,更是一篇精髓所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cf31120bc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