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

2022-12-28 21:5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欢迎阅读!
惯用语,中日,饮食,相关

浅谈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

摘要:衣食住行作为人们生活中必要的部分,对语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日两国的语言中都有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这是一类受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语言表现。本文拟通过对照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考察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 惯用语 对比研究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惯用语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惯用语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支持这种交流的正是语言。日语的形成受到了汉语的很大影响,所以两国语言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惯用语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本文希望从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构成、使用情况以及两国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探究其异同。

一、中日两国饮食相关惯用语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同是稻作文化的国家。自从中国的水稻传入日本以后,就渐渐成为了日本人的主食。寿司、糯米团子等由米制作而成的食物,也成为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这一点,在日本的惯用语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例如:他人の飯は食う;飯の食い上げ;朝飯前。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样是以为主食。不过,北方地区多种植小麦,以各种面食作为主食,如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这些食物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米和麦子这类食物经常出现在惯用语中。例如:偷鸡不着蚀把米;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中日两国都以为主食,可见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再加上适宜水稻生长的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以全民族一直以来都以米作为主食。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喜欢米食,特别是南方人一直以米食作为主食。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以麦子和谷子作为主食,但对米食也非常喜爱。 二、中日两国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不同点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的惯用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汉语的影子。不过,日本的惯用语经过长期的独立发展,受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涵义。 1、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

日本作为岛国,鱼类资源丰富。自古以来鱼类资源一直是日本人动物性蛋白的重要来源,以鱼类为原料制成的生鱼片是典型的日本菜肴。说日本料理就是的料理一点儿也不过分。 例如:海老で鯛を釣る;鯛も平目も食う者が知る;腐っても鯛;鯛の尾より鰯の頭;鰯の頭も信心から;猫に鰹節。

如前文所述,以鱼类为原料的食物是日本饮食的主要代表。日本人的生活依赖海洋,日本的文化也有着强烈的海洋文化特征。而中国,各类资源丰富,可供食用的动物和蔬菜也很多,可以说具有很强的大陆文化的特征。例如:狼吞虎咽;坐食山空;挂羊头,卖狗肉。

上述区别的形成,是由于中日两国所在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本国的动植物种类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日本料理的食材选择,一般以鱼类、米、蔬


菜和豆类为主。从地理角度上来说,日本是受海洋眷顾的国家,水产资源极为丰富。日本的民俗学家柳田国男也认为海洋是日本人民永远的邻邦。所以说,的料理在日本料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餐食材的种类比日本要丰富很多。我国国土面积宽广,草原、森林中都有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出,拥有大量的马、牛、羊、等牲畜是中国古代有钱人的象征。这样类似的惯用语很好地表现了中国的大陆畜牧文化。从食材的使用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国人民自然观的差异,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征服欲望,而日本人对自然持有一种亲和感。 2、从饮食习惯来看

日本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大多围绕餅、味噌、お茶等食物。例如,围绕的惯用语有餅は餅屋寝ていて牡丹餅食えぬ焼餅やくとて手を焼く等;围绕味噌的惯用语有医者と味噌古いほどよい手前味噌を並べる味噌も糞も一緒にする等;围绕お茶的惯用语有茶は水が詮お茶を濁す良い茶の飲み置き鬼も十八、番茶も出花等。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国土面积更加宽广,气候条件也更加优越,所以出现在中国惯用语中的食品种类比日本要丰富很多。例如:煮豆燃萁;望梅止渴;五谷丰登;三牲五鼎;八珍玉食。

中国有句谚语叫民以食为天,衣食住行相关的问题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汉书中就有着王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的记载。食材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性质,中国人大多喜欢温润的食物,不太喜欢生冷的食品。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大的款待就是提供一桌丰盛的美食了。从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广泛运用,以及中国人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都可以看出,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日本料理的品种和分量都相对较少。日本人对于饮食的看法,特别是在古代时期,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在日本,与饮食相关的古代文献很少,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也不如中国丰富,所以在古代日本,也许饮食文化并没有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前面列举到的お茶、餅、味噌、ご飯、ラーメン常用在惯用语中的食品,也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代表性食物。正如日本文化一样,日本人的饮食也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很多影响。

三、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异同产生的原因 其一,是中日两国长期以来频繁的交流。

众所周知,日本文化的特征是对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作为日本文化一部分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这种特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频繁的文化交流是饮食文化的异同产生的一个因素。从远古时代和汉代起,中国人就开始东渡并传播中华文化了。而后,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等带回的中国文化要素留在了日本,两国的官吏、文人间也有着频繁的交流。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数千年的文化内涵的传承上,并没有完全消失。

其二,是由于中日两国风土的差别。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类食品都非常丰富,食物的烹调。而日本四面环海,由多个岛屿组成,虽大部分在温带,但算上处于亚寒带的北海道和亚热带的冲绳,南北跨度也有3000多公里。

日本的海岸线错综复杂,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日常饮食为鱼类和野菜。很多学者都认为日本的饮食构造是米加鱼。然而,由于日本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4fbfea50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7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