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2022-04-30 07:0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欢迎阅读!
张爱玲,体现,意识,形成,女性

论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形成及在作品中的体

作者:刘薇薇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2



刘薇薇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坛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作家,她敏锐细致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女人的世界”。本文探讨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源起以及其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并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展现其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意识;《红玫瑰与白玫瑰》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2-0043-02

[作者简介]刘薇薇,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

一、生平及作品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无疑是那颗最为璀璨的明星。她写普通人的传奇和市井人物的悲喜,她的语言绚丽华美、柔艳多姿,娓娓讲述着世俗的人生故事。著名学者夏志清C.T.Hsia)在他的英语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中更是以整章的篇幅高度赞誉了张爱玲,评价她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张爱玲于1920930日出生于上海,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自1932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张爱玲共发表小说30多部,广为流传的小说作品有《色戒》《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连环计》《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散文包括《天才梦》《谈女人》《童言无忌》《私语》《中国人的宗教》《我看苏青》《自己的文章》等。

张爱玲还是一位颇具才华和成果丰硕的翻译家,她一生共翻译了20多部作品,翻译题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如《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和《睡谷故事》。自译作品包括《五四遗事》《怨女》和《金锁记》。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源起

孟悦和戴锦华曾于2004年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评论说:“张爱玲的世界毕竟是一个女人的、关于女人的世界。”[1]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主要来源于其家庭背景和所受的教育。克雷齐在《心理学纲要》里指出:“早年的经验,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验,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定势,给审美知觉以强大影响。”

张爱玲自小在教会学校上学,较早受到西方现代文化教育的熏陶。父亲是典型的封建遗少,挥霍财产,坐吃山空,逛堂子,吸鸦片,娶姨太太,对子女毫无责任心。张爱玲还有因与后母吵架,被父亲关在小房间里长达一年多且生病得不到治疗的经历。她在《私语》中曾写道:“我把世界强行分成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


的。”张爱玲母亲是极具现代意识的女性,在她四岁时便留学法国,而法国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张母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女权思想的熏陶。她的姑姑也是一名职业女性。因而在她的周围,男性没有多少值得钦佩的,反而对母亲和姑姑的独立和自由有无限的向往。张爱玲很小就读懂了女性性别的不受重视,由于性别的差异,弟弟的女佣张干处处占先,对张爱玲也出言不逊,她在《私语》中明确指出:“我不能忍受她(张干)的重男轻女的语调,常常和她争起来,张干使我很早就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务必要胜过我弟弟。”此外,张爱玲中学时代就发表了颇具女性意识的《霸王别姬》,毕业调查时她写的最恨的一项是“最恨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张爱玲女性思想的萌动期。

三、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作品中流露出的女性主义意识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对男性的嘲讽和对女性他者角色的揭示。传统文本中的男性大多阳刚大气、豪爽勇猛、坚强无畏,而女性则多是温柔顺从、善良淑慧和善解“夫”意的。但张爱玲从不致力于塑造完美的男性形象,甚至对男性有着嘲讽似的贬抑,他们身上都有着致命的缺点,或来源于性格或来源于思想观念。“弑父文本”是张爱玲一直坚持的女性主义策略,在她的笔下,没有父亲,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在张爱玲的‘国度’里,权威的统治者是睡在床榻上的母亲,是一个无父的国界”[2]。张爱玲笔下“父”的形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肢体残废,如《金锁记》的姜二爷和《怨女》的姚二爷;另一类是精神残疾,如范柳原(《倾城之恋》)、郑先生(《花凋》)、佟振保(《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他们昏庸可笑,畏缩懦弱,虚伪无能。更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后期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和《小团圆》中集中出现了女同性恋的故事,这无疑是对传统父权社会中男权中心、女性受压的申诉与挑战。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不仅在于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明显的性别意识,还表现在她对女性的赞美和身为女性的自豪感,她在英文习作《心愿》中谈及自己的学校时曾这样说道:“圣玛利亚女校未必是最大的,校园内的花未必是最美丽的,但她无疑有最优秀、最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们将以其后日的辉煌事业来为母校增光。”言语中无不洋溢着对女性的赞美和期待。

但是,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尤其矛盾的一面,她怀有对女性深深的怜爱和自豪感,但同时也哀悼女性命运的悲哀,有着极其悲观的女性意识。《红玫瑰与白玫瑰》便是以一种凄凉悲观的方式表露了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红玫瑰与白玫瑰》发表于1944年,后收入《传奇》,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一篇中篇小说。人们喜欢用玫瑰来比喻爱情的浪漫,而张爱玲却以华美精致的文笔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的凄凉故事。其中,细致生动、跌宕起伏的心理描写和字字珠玑的人物对白是小说最令人回味的部分。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小说开篇对于男女情感的这个经典比喻道出了世人最深处的敏感。《红玫瑰与白玫瑰》故事情节很简单,作者从男主人公振保的视角讲述了他与红玫瑰娇蕊和白玫瑰烟鹂的爱情悲剧。王太太娇蕊热烈、自由、奔放,是“理想的情妇”,闲暇时的玩物,生活的调剂;烟鹂文静、温柔、内敛,是男性眼中“圣洁的妻”。然而,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狭缝中,女人与男人同样无能为力。娇蕊对真爱大胆的追求因传统伦理而失败,无奈嫁与他人;烟鹂最终也不堪压抑与焦虑,成为和裁缝私通的“荡女”。红玫瑰没有成就自己的“热烈”,白玫瑰更没有实现自己的“贞洁”,主人公振保更是失去了深爱自己的“情妇”和顺从贞洁的“妻子”,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对”的世界全然崩塌。小说长久以来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并且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多次被搬上银屏。

如若细细品味该作品,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张爱玲对男主人公振保的嘲讽和贬低,以及对“红玫瑰”和“白玫瑰”命运的哀叹和怜惜。具体来说,贯穿小说的一个很重要的比喻即“公


寓房子”和“单幢房子”。娇蕊的心一开始是“公寓”,里面可以容下形形色色的不同男子,而振保想要的是只允许留给他一人的“单幢”房,不能忍受和别人一起分享。随着两人感情的发展,当娇蕊毫无保留地爱上振保的时候,她微微一笑,望着窗外,对振保说道:“你要的那所房子,已经造好了。”可是,振保却在此时选择了保住自己,放弃了这段他所“要求”的专一的爱。张爱玲以一种细腻敏感,浪漫唯美却又带有些许凄凉的笔触将娇蕊由傲慢娇气转向细腻温柔的整个过程抒发出来,也将娇蕊对振保单纯浓烈的爱表露纸上,别有一分凄凉和哀伤,让人心里不经一震,感慨万分。在张爱玲眼中,女性并不能通过婚姻改变自身的境地和命运,追求真爱甚至也会带来自身的“毁灭”,将自己引入无法自拔的深渊,着实是以无比悲观的态度在审视着女性。这也表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有其矛盾性的一面。不可否认,张爱玲对女性自豪而又哀鸣的感触源自那样的一个大时代,在如今的世界,我们又何尝不是和她一样呢?

【参考文献】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雯思.张爱玲译作中的女性主义色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036bdf1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b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