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2023-02-08 18:32: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欢迎阅读!
中班,性行为,幼儿,攻击,观察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报告

一、前言

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最早出现于婴儿期,在幼儿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要求,幼儿逐步学会了控制攻击性行为。婴幼儿期的这种早期攻击性行为,是日后侵犯、欺负,乃至伤害的最早雏形,这些行为不仅会对被侵犯者的自尊、情绪、学业等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而且对于侵犯者而言,也可能会导致日后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个体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影响其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又进一步影响了个体将会采取的行为。幼儿期对攻击性行为的认知,必然会对其青年期或成年期造成巨大影响,也与其日后的攻击性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研究表明,中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报复性攻击是稳定的。本次观察特别关注的是在不同条件的侵犯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另有研究表明,男孩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比女孩多,他们无论是在实际的攻击行为还是在攻击行为倾向上,都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且此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男孩很容易在受到攻击后采取报复行为.他们对侵犯行为进行反击是女孩的两倍;而女孩在受到攻击时则有的哭泣、退让,有的向老师报告.而较少采取报复。男孩子还经常怂恿同伴采用攻击性行为,或者亲自加入同伴的争斗。男孩不仅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还有更多的言语攻击。因此,本研究同时也将探讨这种性别之间的差异。是否在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上也存在。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观察法

2.观察对象:机关幼儿园中(七)班幼儿,男幼儿18名,女幼儿12名,共计30名幼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

儿。

3.观察时间:每周二上午,连续4周。

4.观察维度:中班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条件、方式。 三、研究结果

1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条件的统计表 攻击条件

2 中班幼儿不同攻击方式的统计表 攻击方式

由表1可知,幼儿在未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较少,在受到言语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其次,在受到身体侵犯的情况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最多。说明幼儿已经对攻击性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动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由表2可知,对别人身体上的攻击要比言语上的攻击更为严重;同样,人们也总认为无端攻击别人是不合理的,而受到侵犯再向他人实施攻击是比较台理的。这个时期,幼儿的道德认知判断仍处于他律阶段,即以成人或权威的判断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在整个社会氛围和幼儿自身认知发展的共同影响下,幼儿对不同条件和不同形式的攻击性行为,有不同的表现。

--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未受侵犯(次) 言语侵犯(次) 身体侵犯(次) 9 3

12 15

23 16

言语攻击(次) 10 19

身体攻击(次) 34 1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552285c1fb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